如果说淘宝、京东是交易型电商,那么现在另一种电商——内容电商,正在逐步崛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看直播、看自媒体文章、看帖子的过程中购买商品。
当年从线下转到线上,市场的游戏规则变了,现在从交易型电商转到内容电商,游戏规则也会发生变化。
内容电商平台下,玩法要怎么变?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头脑最聪明的,而是那些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
——《物种起源》 达尔文
这就要求电商从业者要更冷静地分析用户的喜好和消费心理。对电商运营的全局有个把控。贴一张用 ProcessOn 画得的电商运营流程图,只有拥有清晰的流程逻辑才能做到近乎对全局的掌控。顺便安利一款工具 ProcessOn 国内团队研发的在线作图工具,简单易用,云端协作工具;流程图、思维导图和原型图都可以在上面画,比较不错。
言归正转,为了 “在竞争中存活”,你不得不了解,“决定用户选择” 的因素,到底产生了什么改变:
1、单独评估 vs 联合评估
(1)感性线索 vs 理性线索
联合评估环境下,消费者更加注重容易对比的理性线索,比如材质、大小、印染工艺等,这是因为联合评估的时候,我们看的是选择项之间的不同,而不是选择项和现状之间的不同。
而在单独评估的时候,消费者会更加容易受到感性线索的影响,大脑进入的不是 “计算模式” 而是 “感觉模式”,会更容易感觉到增加一个画带来的生活改变、这幅画整体的设计感、流露出的艺术气息等。
所以,如果你是在参数上占优的产品,比如小米或乐视的手机,进入联合评估会非常有利,因为用户非常在意跑分。
如果你是在参数以外的体验上占优的产品,比如设计精美和有情怀的手机,进入单独评估会比较有利,因为你的优势无法被直接计算,难以在联合评估中占优。
有研究发现,假设有两款同等价格的冰激凌,一款是满满地装在小杯子里,总共 50 毫升;另一款是在 200 毫升的杯子里装了半满,相当于 100 毫升。
在单独评估的时候(分别只看到其中一款冰激凌),消费者会对满杯但量少的冰激凌更满意。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看 “主观感觉”,那么眼前的这个满满的,给人感觉就是多。
而在联合评估的时候(同时看到两款冰激凌),消费者却又会选择半满但是量多的冰激凌——废话,大家又不傻,看数据明显这个给的多。
(2)高端 vs 低端
联合评估状态下,我们会进入 “计算模式”,更加注重价格信息(因为容易比较),所以低价品的销售会非常好。
单独评估状态下,我们会更加注重主观感受,更有可能忽略成本,放纵一下买个自己喜欢的,所以高价品、享乐品的销售会非常好。
之前我遇到一个自媒体卖产品的客户,同样的产品(高端有设计感的杯子)推送给同样的粉丝,一个用淘宝平台,一个直接用微信嵌入的电商平台,结果后者转化率高了十几倍。
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淘宝本质上属于交易型电商,会强迫所有消费者自动进入联合评估的状态。
2、主动搜索 vs 被动搜索
如果在淘宝、京东购物,此时你的心理状态经常是:我要买东西。
你处于 “购物”(shopping)心态中,大脑中经常装着某个潜在的任务——比如要看看有没有好看的衣服或者想买一箱牛奶存放到冰箱。
这个时候,我们就说你处于 “主动搜寻” 的心理,你会对将来可能会购买的产品信息更加敏感,而对无关信息不那么敏感。
而在内容电商环境中,你本身正在专心看网红的直播或者某个自媒体的内容,这个时候突然看到有个产品信息(比如讲健康的播主,推荐了新型智能牙刷),此时,我们说你处于 “被动接受” 的心理。
这有什么区别呢?
研究发现,在主动搜寻的心理中,我们会更加关心直接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而对与任务无关的信息减少关心。
内容型电商,比交易型电商更适合销售新奇产品。
3、对渠道商业属性的感知
在京东、天猫等交易型电商购物时,消费者对商家往往有着明确的感知——它是打广告要赚钱的,所以自然提高了对信息的警惕性和怀疑度。
这时候,消费者会对商品的缺点更加关注,更容易选择没有缺点、没有风险的产品。
总之,就是 “挑刺心理”。
而在看内容的时候(比如自媒体内容或者半糖、调调这种独立导购贴),消费者的心态并不是 “我要筛选谁会不会骗我”,而是专注看内容——“哇,这个段子太搞笑了,哈哈哈!”“哦,原来男生春装需要一个 blazer!”
这时候,消费者会对商品的优点更加关注,更容易选择有亮点、有独特属性的产品。
总之,就是 “找亮点心理”。
这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有巨大的影响。
比如,锤子手机属于有亮点也有缺陷的产品。
如果是在京东等交易型电商,用户本来看了优点后很心动,但是一看到王自如的评价 “锤子续航不行”,可能会立刻放弃购买。
这也是淘宝、京东等平台上一句差评抵得上一千句好评的重要原因。
而在内容型电商平台,用户认为自己并不是在购物而是在看直播看文章,防范心理、挑刺心理并没有被激活,更容易受到各种独特而打动人的优点的影响——“哇!锤子手机竟然是对称的,真不错!”
在京东、天猫上,很多用户直接一眼扫过去:国产的不靠谱,还是算了。其他所有的亮点都因为这个缺陷而变得没用。(这在营销上叫做 “非补偿性评估”,缺点无法被优点弥补)
而在内容平台上,用户并没有认为自己现在的任务是在购物,没有激活 “挑刺心理”,更容易综合看待这个产品(这在营销上叫做 “补偿性评估”,产品的缺点可以被有点弥补)
不光营销领域,只要和用户决策相关的领域,都是类似的道理,比如找对象。
在相亲的时候,类似于 “交易型电商” 的状态,相亲者(比如某美女)头脑中装着求偶相关的决策任务,更容易激活挑刺心理,进入 “非补偿性评估”,一个缺点杀掉一切——
哦,你没有房啊,那不用谈了,谢谢。走的时候把咖啡钱付一下,我有事先撤了。
这时候其他方面不论有多大的优点(比如比郑中基要帅、比乔布斯有才华、比亲爹还疼我)都很难弥补没房这个必要性缺点。
所以,方方面面都 60 分的男人,远远比某方面 40 分,其他方面都 99 分的男人要容易通过筛选,因为这时候看最低分不看总分。
而如果不在相亲的时候,比如某美女在跟对方公司的男性聊商业合作,就进入了类似 “内容型电商” 的状态,她头脑中没有装着 “我要判断他是否适合结婚” 的这个决策任务(因为此时正在谈公务),就没有防范心理,进入了 “补偿性评估”——
内容电商环境下,商品更加不会因为单一的缺陷(比如不是大品牌、不是进口货),就丧失被用户青睐的机会。消费者更加容易找亮点,看总分。
结 语
内容电商,“决定用户选择” 的因素,产生了哪些变化?
因为用户更容易进行单独评估、跟多地被动接受信息、更少地顾虑和找茬、更少的认知闭合需求,导致用户更加容易接受感性信息、高端产品、享乐产品、新奇产品、复杂产品和有缺陷但总体有亮点的产品。
总之,锤子手机比起小米,在内容电商平台会比在交易型电商,更有利。
内容整理自:李叫兽,http://36kr.com/p/5047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