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咨讯爆炸,鸡汤成功学满天飞的年代,One一个无疑找到了出路。
正如乔布斯曾经说过,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我要告诉他们需要什么,韩寒还是比较有创造性的也基于这样一个思维:阅读者在互联网面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读哪些,而我要给他们选这些来读。一张图,一句话,一篇文,一个问答。不多,就是要精。阅读者既不用在茫茫互联网之中寻找一些有价值的阅读,也可以在心理上找到安全感。当然one在内容上绝不绝对优质和可读性有待商榷。但是,有一点,他向阅读者传输了一种"精选,多元,优质"的信号,并且让阅读者在讯息爆炸的年代找到安全感。
当然,这是曾经的one。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曾是它的一个观众,毕竟我也不过只是亿万人海中的一个过客。而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如果它的风格一直是这样的,那可能某天我们就不喜欢了不欣赏了。但对它来说,任何时候都有喜欢它的人,我觉得这也就可以了。
过了这么久,曾经也因为改版后,低劣的青春文学,低劣的电影打分,低劣的文章评论,真是让人看不过去,想必那帮高级文青更看不下去,所以完全不顾受众审美层次的进行了改版。在我最后的印象里,one是违背了韩寒最初的愿望的。它选出来的文字,恶俗无聊,看不出来才气。也几乎不再接受投稿,来来去去就是约那几个文艺青年心头爱的矫情作家的稿。某种程度上,one的改变也折射出了韩寒的改变,他以前远离商业化,现在希望通过商业改变世界。看过网上说过的一点猜测他的想法:通过有巨大流量的one捧红一些作者一些小说,然后把它们做成ip,自己的电影公司再将之拍成电影。流水线加工,狠狠的赚一笔。
当然,韩寒这样的做法也是没有错的,但是作为一个有理想的写作者,有影响力的写作者,捧出的却是大冰张皓宸之流,而不去发掘那些真正热爱文学、有才华的作家,我个人是不喜欢的。
而one的改变对于它来说,是从文艺范向商业范的转变,而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是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然而这个转变我不好去做什么评价,既是因为从它开始转变的时候,我就已经是一个无权参与的局外之人,也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不会出现这样的转变。我可以做的是用默然的离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正如当初那个我所熟知的one与韩寒,随性也足够的任性,分享却不影响,一切都沉默而鲜明。
不管是任何事情,转变向商业化,自然是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与结果。于我们而言,更像是生活转向了工作。其实又能说明什么呢?文艺与商业为何不可以同时进行呢?生活与工作为何不可以区别开来呢?韩寒变了,one变了,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