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为止,我发现我写了不少有关写作的“文章”,今年就有下面二十余篇:
“写作前的准备”、“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平面写作”、“写作现状一种”、“什么样的人更适合成为作家”、“写作的态度是用心”、“我相信我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日更十八个月后,真的不想再写了”、“相遇写作的一点反省”、“对写作的一点体验”、“我也想当作家”、“写作,到底在写什么”、“写作受你生活的限制”、“如果我还在写作”、“把写作进行下去”、“文字是最好的陪伴”、“用文字来滋养我们的心灵”、“写,写,写”、“写着写着把阳光写出来了”、“对写作写什么的一点想法”等。
没有想到在这方面居然写了这么多。所写的每一篇,都是自然产生的。遇到了,就去写,并没有特意去写这个。我知道,这是我自己对写作的逐步认识,是我写作的心路历程,反映了我对写作的探讨,寻问。
在简书上浏览到的有关写作的文章也不少。但我接触到的简友中,写这方面的并不多。有一段时间,我问自己:为什么他们不写呢?就没有困惑?他们不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遇到,大概是对于他们并不是一个问题。
同时发现,在我所写的“文章”中,有关写作的这些篇目的阅读量相对比较多一点。这说明大家对这方面的关心。也从另一面表明,阅读量的多少并不能说明文章是否优劣。
其中有几篇,在写作路上,于我自己来讲有鲜明的印迹。如《我也想当作家》,这是一种真实的声音,我觉得是一种勇气,或者说是一种追求、目标。这涉及到本文“我为什么写作”的话题,在后面会说到;如《什么样的人更适合成为作家》,这篇阅读量过千,在我的文章中算高的。同样说明有想成为作家的梦想并不止我一个,有许多人。在一开始写作时,那里会想这个问题呢。现在在想,也是自然而然的;当然,有人一开始就有这样想,如林清玄。又如《写作现状一种》,反映了我写作的真实现状,尴尬,苦恼,困惑。
常说写作是孤独的,是一个人的事。我说是,还得不到外来的学习途径,只好自己在这里叙写,总结,摸索。这是一个普通写作者通常的心态,路径。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作家,能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要有未卜先知的本领或许去做预言家了。
现在来看,我知道自己很普通。如果说写作要天赋,我想我是没有的。需要才气,大概也没有,兴许也一丁点,这一丁点更多的是一种兴趣,热爱。因为内心的兴趣,热爱,才使得我是我自己,并且促使了我去写作。
缺少了天赋、才气,是不是一定与作家无缘,是不是就不可以写作?我想,这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个人成功了,他的什么都会成为放大的对象。在此之前,谁也不会关注他的默默无闻。
今天,我来写“我为什么写作”,是来给自己一些回答,清理。其实现在,我倒觉得没有多大意义,我并不会因为是否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中止写作,写依然要写的。另外是想就前些日子写的一篇文章,给自己和简友做一点回应。
这篇文章是《又读同学文章引发对自我写作的一点思考》。用一句话来说这篇文:因为读了同学的优秀文章让我不安,对自己写作产生了一点怀疑。
不仅如此,有一位简友看了我写的这篇文章后,写了一篇他对此的感想、认识,或者说是指导。
这位简友并没有把写文这件事告诉我,我是在一天浏览中偶然看到的。文中有引用我写的文字,虽然没有指名,但可以确定是写我的。
还没有一位简友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我,从这点看,是一件好事。并且他写的可以说是事实求是,也看出这位简友的人品。
就他写的这篇文章,我想做一些回应或说明。
他说,我在文章中盛赞我同学的写作成就。这是他概括说的意思。实际上,我并非有意“盛赞”。这么多年,我和我的这位同学并没有联系过(读书时交集也很少),我写那篇文他也不会知道。现在,我也并不崇拜他。我现在崇拜的是林清玄。我同学的文章写得也是真的好,起码比我好。我誉美他的文章仅出于此。
“他不应该羡慕他的同学,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
简友这话说得没错。可我还是会羡慕他。不仅是他,我羡慕眼前的许多人。他们有的许多东西我都没有。羡慕,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比较不是攀比。从比较中了解别人,了解自己。
我在想,是啊,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坚持做最好的自己。可是,我们无法不与他人发生联系,并且是处处,无时不有。我们处在现实生活的江湖之中。不知道在看见比自己优秀,比自己过得好的人面前,朋友们会不会像我一样心生羡慕,产生一些想法呢?我们会无动于衷吗?
简友说,“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在写作这条路上,他认为自己还没有达到心中理想的高度”。
从这句话,我觉得简友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没有夸张,也没有偏倚。觉得他是理解我的。我一直认为,好文章是有能量的,能自动吸引读者的目光。我的追求就是希望自己写出好文章。什么是好文章?流传经典的,相互阅读的,一定是。这不易做到。但是就算是平常的文章,只要有一点有一个读者觉得有价值产生情感的共鸣,我就觉得它在好文章的队列,是用心之作。写文像做人一样,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想写出像他一样好的文章,这是另一种人生的事业。
然后他说,“保持一颗平常心”,“不问前路如何,自己努力过就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败不必在我”。
这话也对。但一定不是做做样子,随大流。这是一种心态,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忘我的态度。
我觉得这种境界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们当然要去努力,我们努力当然希望成功。不问前路,实际上是谁也不知道我们究竟能走到哪里。人生的路,充满很多的未知。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如果能忘我的去做一件事,当然是好的。在现实生活中,忘我一时容易,长久忘我难。我想需要修练。
我理解简友的善意,平常心。有时我会经常去想,人生短短百年,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马不停蹄地追逐。好似在一条流动的路上奔跑,没有停下来思考、休憩的机会。在路上的人没有一个说他是满足的,也没有一个人说他没有烦恼。那么,我们这么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追逐这些的意义是什么?
有时觉得,我想要这个那个,要实现这样那样,除了是满足心灵的慰籍,我想还有一点,就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社会的承认。是不是这样?比如“车子”,大家有,我也想有。在某一种场合、程度上,是想得到他人的承认。好似只有和他人一样,才会赢得尊严,体面。但是,假若“车子”还没有出现,大家都没有,就没有这个问题。但别的东西又会引发出同样的问题。好似没有说清楚。是说人有被他人认可的需要,不是攀比。没有这种认可,比较,大概也是盲目的,不会进步。
我想,平平常常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快乐呢。不去疲于奔命,除了工作,赚钱,还应当回归到真正的生活上去。
说这些好似跟“我为什么写作”无关,实际上,我想问题是一样的。
我为什么写作呢?一开始像很多人一样,出于兴趣爱好,当然有的人停止了,我还在继续。现在为什么写呢?有一段时间,我内心是回避的。我说是“为了写出好文章,是为了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
其实这话是模糊的,有掩饰的成份。
实际上,除了实现自我需要外,还是想得到他人的认可。
前几天读到一位作家大家说他自己的经历,是哪一个作家想不起来了。他说他没读到什么书,没考上大学。他的同学考上大学后,都有让人羡慕的好工作,成了成功人士或名人。他就想,要是自己能成为作家,能写点文章,同学见面时,也可以“平起平坐”了吧。
可见,这就是认可需要。是很现实的,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对生活的追求向往。
我说想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成为最好的自己。当然这是内心的真实,是干净纯粹的。同时,它也是世俗的。如果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是活在现实人群中,或许去归隐某个山林,躬耕自给,简简单单,不也是很好的自然的完整的自己吗。
有人说,读书,写作都是雅事。可是卖书就是俗事。请问那个作家不卖书呢?
我想,我们大多数都是俗人,我们想要过的也只是一种世俗的生活。当然,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写作,想成为作家,就是其中自己喜欢、愿意的一种。这是上天赋予我们对自己的选择。
要感谢这位简友读我的“文章”,并写出他的想法,给予批评指导。我时常会去看他写的文章,阅读量都是破千,还有许多的赞赏。单从这些来看,就很不错,说明他文章的质量吸引了很多忠实的粉丝。我虽然写得“不少”,多为寡淡。我要继续练习,向大家和这位简友学习,希望有机会多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