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吃过早餐,老师就我昨晚写的心得,开始今日的交流与探讨。
首先是我书写的格式,出现一些混乱,比如段落不分明,标点符号错用,有些地方是用词不当,等等。
特别记得当时老师给我讲了她自己的一个经历:曾经修改过一位伙伴的心得,大部分也是段落和标点符号的问题;
然对方悟性很高,立马接受,第二次就改变了书写格式。
反观自己,老师已经不止一次帮我修改过书写格式,但我依旧不改自己旧有的模式;
也不能说完全不改变,而是我只改变我认同的部分;对于与我以往观念冲突的,便原样保留。
由此,我看到了自己是多么固执己见。
在后面有个地方的补充,因着我的不理解,老师换不同的说法,探讨了许久。
那条补充是这样的:“这样的我太假了,就是在骗人!其实是我在欺骗自己”。
前一句是我的原话,后一句是老师的补充。
一开始,我简直一头雾水,什么“我在欺骗自己”,啥意思呀?
经过一番讨论,老师举不同的例子,换不同的方式讲解,自己一些深藏的细微念头慢慢浮出表面。
发现我不但用自己的“听话顺从”,给他人造成我老实乖巧的假象,连自己都相信自己是个老实善良的“好人”;
所以,当我以为的“付出牺牲”得不到我认为应得的回报时,便会产生受害者情绪,理所应当地把对方投射为加害者。
事实是,我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顺从,其实内心有很多反抗、不情愿的声音,只是我选择不听它们,忽视它们的存在;而是期待对方能猜到我的想法,并主动满足我的需求。
这些反抗声积压到某一天,而对方又总是不能满足我的需求,反而一再碰触我的底线的时候,我就会受不了而进行一次大爆发,吓到对方也吓到自己。
这样的相处模式在我与先生的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果是终止关系,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今天老师告诉我,这种终止关系的做法,不仅不会避免伤害,反而造成更进一步的分裂;
这种行为其实是对自己的惩罚——深感自己不值得被爱的表现。
假如对自己拥有无条件之爱这件事深信不疑,便不会选择切断关系,而是会继续去探寻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之道;而非给自己和他人定罪。
就像如今的自己,经过与老师一个多月的不断交流,彼此间的信任越来越强,几次的碰撞后,渐渐地不再执着老师呈现的相,而体会到她爱的存心,就能够进行更多深层的交流,切身感受到爱在彼此间流动,那真是十分美妙的感觉!
在这个交流的过程,发生一个小插曲。由于我实在迷惑不解,老师理论结合实际进行讲述,可我的脑袋里还是多种观念在打架;在一旁泡茶的叔叔也穿插了一些讲解。
由于叔叔的在场,我心中多少有些忐忑,因为相较于徐老师,叔叔显得陌生,又是另一重权威!故而我会分神,无法专注聆听老师讲话。
后因老师讲的一个实际案例,他们出现了意见分歧,还进行了一场稍为激烈的争执。
在一旁的我看得有些心惊,但明显不会像以前那样惊恐而想要逃离,在一旁看完了整个过程。
的确担心过,这场争论会不会演变成激烈的吵架,脑海里立刻闪过小时候父母因小小意见不和的争论,发展到吵得不可开交的画面;
但仅仅是是一闪而过,也许是因为没有嗅到火药味。
结果是叔叔不再说什么,听完老师表达完内心的想法后,去庭院抽了根烟,回来继续泡茶。
这个过程,看到老师的确很会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双向原理!
而我因之把老师定义为强势之人,在她面前不敢表达自己,见到她就仿佛老鼠看到猫,整个人都萎缩了。
后来的一个场合——午休后,我们去外面晒太阳(冬日里,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真是舒服极了),老师跟我讲起上午发生的事,问及我的感受。
感到脑袋有些短路,我讲得不多,老师却有许多看见和感悟。
印象颇深的一点是讲到因果归正——心是因,世界是果。
常常讲我们总在因果颠倒,就是说都在怪罪外在的人事物,让我们痛苦烦恼不得自在,而从未回头反观内心,其实让我痛苦烦恼的因不在外,而是自己的那些邪知邪见。
就比如刚刚说我定义老师为强势之人,所以我不敢自由表达自己;
事实是我缺乏自信,没勇气做真实的自己;因为深深的不配得感,不相信别人是爱我的,就把各种罪名安在他人身上——证明自己是真的不配爱。
天哪,这不正是我自编自导的一出戏么!
此刻真有几分体会到彼此间坦诚的交流,就是爱的流动!
2020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