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好望角
正如《街角青年》一书的作者怀特所说:“随着在美国出生的一代长大成人,科纳维尔(一个社区)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忠于同乡和家庭这条纽带已经不能再像约束他们的父母一样约束他们的生活了,甚至有的意大利家庭也破裂为年轻人和年老人彼此分开的两代。父母那一代所具有的权威也逐渐减弱,在年轻人中失去了原有的那种约束与控制。年轻人在生活中建立了它自己的、受老年人影响较少的和比较独立自主的社会,在男青年这个群体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街角青年和男大学生。
街角青年是这样的一群男人——他们的活动集中于某些街角地带、俱乐部、理发店、小吃店或者台球房。他们处在他们同年龄组人群的最底层,同时也构成了科纳维尔男青年的大多数。他们整天无所事事,他们的所有的活动基本上都是为了消遣与娱乐,从这些活动的作用来看,我认为主要是为了构建他们街角帮派的活动权威与规范,以及确立街角帮组织内部成员的等级服从,即街角帮的随从人员必须服从街角帮核心成员的意愿。而他们内部的互动模式犹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组织成员的的关系由近及远,核心活动的参与和相互之间的互动的频率与深度等等是与街角帮成员所处位置的差异以及私人关系的好坏而呈现不同差异的。它像一个科层制组织,但是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层制组织,因为他们并没有很严密的等级、明确的分工、清晰的职责与义务。
他们的这些活动与互动基本上都是在青少年时期进行的,随着他们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以及随着年岁的增长那种在少年时期独有的冲动、激情和傲气逐渐被消磨,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个人命运的变迁基本上都与街角帮失去了联系与互动,而街角帮也会因此而解散。街角青年的生活是没有保障的,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还未读完八年级就缀学了,在大萧条时期,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失业了,或者只能当临时工。他们的生活与个体命运是不受他们自己支配的,甚至他们也不可能理解为何社会要对他们如此不公正,失业、贫困、地位的固化等都发生在他们身上。总而言之,街角青年中的大多数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善,社会流动对于他们来说是微弱的。
用“生命历程”理论和“社会化理论“来分析他们的结果与处境,原因是很明显的。街角青年的生命历程中获取职业前的主要事件主要是接受基本的初等教育和街角帮的闲荡两部分组成,这两个生命事件并没有为他们的社会流动提供有益的好处,基本的初等教育可以为他们更好地接触社会提供基本的常识与能力,但是街角帮的闲荡耗费了许多生命时间,或许在其中学会了如何与人更好地打交道,可这一技能并没有一个宏大的平台使其展示和发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学习过多少专业的和高层次的知识技能,在街角帮里他们相互打架、玩耍、没有计划的花钱。他们的角色只是街头小混混,最后也只是社会底层贫民。虽然其中的少数人混的不错,但是街角青年的命运总体是没有多少变化的。
男大学生是一小群男青年,他们由于接受了高等教育而地位升到街角青年之上。由于他们努力要使自己成为专业人才,所以一直在做向上的社会流动。在书中展现的男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基本都是非常不错的,许多大学生在作者在重返科纳维尔时都进入了政府、大学或者其他的体面的组织去工作。而街角青年勉强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大多都是频繁地换工作,在工厂当工人。大学生之所以在社会上中出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运用分析街角青年的方法同样也一目了然,因为大学生的生命历程是符合社会流动规则的,与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是相互促进的。大学生在获取职业前的经历的是入学接受教育、就业。他们合理利用了时间,简单地说:“在对的时间做了该做的事”。
所以他们在个人的发展中是一帆风顺的,做好该做的,晋升、获得好职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社会化过程,他们学习了许多社会文化、专业知识技能和角色知识的学习,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格。这一点,在街角青年和大学生消费中就可以看出来,街角青年遵循的花钱的经济学,而大学生则遵循的是储蓄和投资的经济学。两者相比较,大学生很显然具有经济头脑,因为他们在赚取未来,而街角青年则是在消费娱乐,以图现时的高兴与愉快。这就是两个群体之间最大的差别,年轻时看似微小的生活方式差异将造成以后巨大的社会经济以及地位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