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认为是一本青春校园玛丽苏文,但看下去,远不是这样,也是我们对“告白”一词理解有些狭隘了,“告白”一词的意思为声明、报告。
一、“既然少年法是保护的话,那就由我来制裁吧”——森口老师
本来森口老师过着平静的生活,也许不那么平静,因为自己里的老公得了HIV,但之后他并没有去骚扰她,只是偶尔偷偷地过来陪陪小女儿。
森口有自己的工作,也有自己喜欢的小女儿,可这平静转瞬间被打破了,自己的女儿溺水而死,这不是意外,是蓄意谋杀。
经由邻居送来的遗物得知凶手,经询问,二人也坦诚了罪行,不过森口并没有选择报警,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制裁他们。
她选择的方式就是让两位少年凶手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
二、“不了解真实的缘由就指手画脚,好烦”——美月
班级里弥漫着诡异的气氛,新来的老师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一腔热血,可想而知这对缓和班级的气氛没有任何帮助。
每次获奖的时候,维特总是否定个人的成绩,而赞扬集体,维特这样做可能是害怕班里的某个人过于突出而骄傲自满吧,但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做法,有句话叫做: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其实他可以认同个人的同时夸奖集体,这样就很好。同学们也不是怀念以前的老师,只是有种缺失感,虽然之后的暴力行为的主因并不是因为这件事,但这件事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荐作用。
维特自作主张写的鼓励信,以及虚假的态度,还有不分方法的强硬插手班级里的事情,都使班级里的矛盾日趋诡异。
同学们发起制裁点数,一起惩罚罪犯和他们所谓的“同伙”,不得让我想起了《路西法效应》中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只要建立一个系统,并贯之以大义的名分,人类获得了一种匿名感后,作坏事就显得容易多了。
维特的独角戏在直树刺死妈妈后结束了,不管他是为了自我满族,还是因为什么其他的缘由,但他并不真的关心直树,只是想效仿“劝世鲜师”而已,不过这也是森口对直树的制裁,另外也让维特成了化学药物的实验对象。
三、“明明我那么希望他好,可为什么只培养了个失败品呢?”——直树妈妈
从小直树就是个乖孩子,这一直是直树妈妈想得,希望直树变成最棒的,但直树终归是才智平庸,失望至极的直树妈妈只能用“善良”来安慰自己,想想也真是可悲,一切都在直树坦白自己罪行后变了,直母最后的精神支柱崩塌,打算带着儿子一起去死,反过来被儿子杀死了,但我觉得,直母并不想杀死儿子吧,只是对于这样的自己很无奈,带着愧疚离去了。
四、“我并不是失败作品”——直树
渡边修哉拉直树入伙,要他们一起教训一下坏人,其实只是想利用直树而已,直树没有特别的才艺,学习也不突出,基本上可以定义为“庸人”,在电晕森口之女的那晚,为了报复修哉,将森口之女投入泳池溺毙。
得知自己喝了有艾滋病血液的牛奶后,直树再也不去上学了,只用肮脏的外壳开证明自己活着,在妈妈偷偷剪掉其头发后,直树死了,心里意义上的死了,向母亲坦白了一切,本打算被母亲杀死,可能是感受到了母亲眼神里对他的失望,冲动弑母。
五、“我只是想要母亲关注而已”——渡边修哉
修哉的计划开始了以上整个事情,从小喜欢母亲的他,认为母亲的梦想要经由自己去实现。所以母亲离开后,渡边想尽一切办法能得到母亲的消息,其实母亲没那么爱他,都是他自以为的,想用一场宏达的殉葬盛宴引起母亲的注意,可炸弹没在学校引爆,炸弹也不是哑弹,那在哪里炸了呢?森口将它转移到了渡边修哉母亲的学校,这也是对渡边修哉的制裁。
每个人的结局都很悲惨,互相伤害是不会迎来幸福的结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