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收到闫学老师编写的《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本书时,我被书中的观点和案例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闫学老师分别从“在别人的眼中看自己”“莫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让家长也懂教育”“善于创造成功的预感”“站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五辑来阐述她的观点。我一边读,一边拿起笔,时而圈圈画画,时而停笔思考,佩服闫学老师独到的解读,更佩服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书中的精彩之处很多,现摘录其中的几点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积极开展班级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十分重视把组织班级活动作为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训练学生的思维,涵养学生的精神与情感世界,培养正确的道德与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开展的活动可以分为班级小组活动、班级读书活动。班级野外活动。班级主题活动、班级座谈活动。
如在组织班级小组活动时,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积极投身到科学小组、学科小组,或是技术小组等小组之中。参加这些小组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许多“难教的孩子”正是在这样的小组中克服了困难,而这些困难在一般的课堂学习中是很难解决的。
又如,在开展班级读书活动时,苏霍姆林斯基亲自给孩子们朗诵童话的诗歌,也给孩子们朗读一些经典小说作口;他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自己动手建起的童话室里欣赏那些优美动人的作品;他还把自己写的短文和小诗读给学生们听,交流思想和对周围世界的观感。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这样用心去做,正是因为,他认为书籍可以弥补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的许多不足,成为教师教育工作的得力帮手。孩子们在这样的朗读活动中,不仅开启了他们的智慧,还培育了他们善良的心灵。
当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不仅认同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而且还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担心孩子们因过多参加班级活动会直接影响成绩的观点是多么的可笑,这时也才明白原来自己缺少智慧。
二、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在课堂上,你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呢?你的问题一问出来,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你请他站起来,可是他站起来却支支吾吾,显然没有考虑好,你请他先坐下,当下坐下时,他说他知道答案了。
在我的课堂上就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每次我提出问题的时候,也许是我比较急躁的原因,抛出去的问题没有给孩子们足够思考的时间,而是直接就让孩子站起来回答,孩子往往连问题是什么都没有稿清楚;有的虽然打开任何见了问题,但还没来得及思考,所以当他一坐下去却马上就想起答案来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要让孩子想一想”,也就是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而不应该那么着急地要学生给出答案。这不仅仅是一个有关教学设计的、外显的要求,更是学生学习规律、思维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一个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与智慧的真实反映。
三、反对死记硬背
当前,在很多学校都出现让孩子盲目读经的行为,认为不需要理解,不需要背诵,只需要让孩子将其死记硬背就可以了。
苏霍姆林斯基反对这样的做法,他认为让孩子死记硬背,因为这样会损伤孩子的大脑,使许多神经元长得过大,信息过分饱和,可是保证经常联系的联想纤维却衰退了。
他详细分析了孩子大脑的发育结构与思维规律,指出,不是非记住不可的东西更容易记住,要像对待最大的不幸那样去担心青少年们的智力生活只是去死记硬背,他认为这是和谐发展的危险敌人,而真正的智力生活,只有在一个人不去死读书的时候才可能有。
可能有些人会说,陈琴老师不是提倡素读吗?不也是不需要理解,就直接背诵的吗?我想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是不让读经,他是希望不要盲目读,不要不分年级,对内容不加选择,不只是一味让孩子背诵进行死记硬背吧。
四、营造一致的教师团队
班主任对一个班级来说,起着重要的组织和协调作用。“班主任要将所有的任课教师集合在一起,打造一支有着一致的观点和信念的教师团队。”
当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想起刚踏入教师岗位时,与搭班的数学老师发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当时的我,没有任何经验,以一腔热情就投入到了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之中。有一次,下课铃声响起,我怕孩子们课堂上的知识没有掌握便又利用下课的几分钟再强调一遍,没想到才刚讲完,上课的铃声就响起来了。数学老师是一位有着二十年经验的老教师了,她看到孩子们踩着铃声去上厕所,她怒气冲冲地走到我的面前,大声地说:“你这么想上课,数学课都给你上。”说完,转身回到她的办公桌前,把书本往桌上一扔。那一刻,我傻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拖课。
“作为班主任,应该不断地与各门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本班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情况,了解各任课教师的工作风格和特点,以及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以帮助任课教师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任课教师创造更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以便配合任课教师解决问题,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当我再看到这一段文字时,我才更加明白,作为一位教师,不拖课是最起码的教学常识,我都不懂;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只是想教好自己的科目,把班级管好就行,从来没有想过要与科任老师多沟通,更没有想到,要拧成一股绳,让班级越来越好。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忘记那一"课",因为它让我知道如果不了解并熟练地运用教育常识,那会出现很严重的教学事故;因为它会不断激励我,让我去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让我不断地完善自己,让我努力当一个合格的老师。
五、进行有坡度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遗嘱中第八条提到用知识哺育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进修提高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近些年,倡导有坡度的阅读,倡导教师通过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闫老师不断呼吁的主题。
所谓的坡度,就是难度。所谓的有坡度的阅读,是指书目 的选择必须对自己具有挑战性。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应该犹如爬坡,不费相当大的的力气就不能到达顶峰,甚至费了相当大的力气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这样的阅读就是有坡度的阅读,也只有有坡度的阅读才能真正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用。反之,那种平地踏步,平面滑行的阅读,无论耗费多长时间,都不可以使人最终爬上顶峰。这种阅读当属无坡度的阅读,闫老师称这种阅读为“平角式的阅读”。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新教育朱永新教授提到的“知性阅读”与感性阅读。
感性阅读是指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的阅读,阅读者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知性阅读是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验进行反思和改进。
“如果说感性阅读是在溜冰,轻松愉快,看四周反反复复都是熟悉的景色;那么知性阅读则是在爬山,汗流浃背,但是周围的景始终在变化,越来越开阔,直至无限风光在‘峰顶’。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溜冰,登山更能增强人的‘体质’(理解力)。在登山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怀疑自己,会缺乏勇气,甚至会迷失路径,但这一切的犹豫、彷徨甚至想要放弃的感觉,正是登山必要的经历。”
看到这,你也许就会说,有坡度的阅读不正是知性阅读吗?感性阅读不也是平角式阅读吗?是的,它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闫老师认为,教师的阅读更多的是一种提升,一种丰厚,一种转变。这就意味着教师的阅读不应该总是那么轻松,至少不应像一般的读者那样常常只把阅读当成一种简单的乐趣。
闫老师倡导,教师应通过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想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一个教师在教育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将最终决定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
我知道我离优秀教师都有很长的距离,但我希望,能以优秀教师为远大的目标,即使此生达不到也没有关系,我希望可以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合格的老师靠拢,至少几十年过去年,学生回忆起这个老师觉她还行,足矣!
六、书写教育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师书写教育日记。他认为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具有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
所谓教育日记,就是教师每天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些文字按照不同的内容,可分别称做“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
苏霍姆林斯基本人写作教育日记长达三十多年,可以说贯穿了他教育生涯的每一个阶段。虽已然去世四十年了,但是每当我们读着他的著作,那些案例是那么的鲜活,那些论述是那么的朴质。不正是这些看似浅显、不够高大上的教育日记,成为了他吗?
那平时我们可以记些什么东西呢?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记录一切引起注意和想法的事实,他认为不断地积累事实可以帮助教师看到共性,直到看到真理的实质。
闫老师认为,当一个教师开始尝试写教育日记时,当他开始记录那些发生在课堂上以及与学生效的桩桩件件时,他大脑中的那些积累起来的语言及其承载的思想将被唤醒,并且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语言,他的目光就会变得更加敏锐,他的课堂将会更加精彩,他给予学生的东西将会更多。在写作教育日记的过程中,教师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开始试图站在不同的角度追问、挖掘自我,努力摆脱“已有的我”。而教育也在这种理性和反思中,从“随意”走向了“有意”。
执教十余年,可是我从未将其内容写下来,试想,假如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就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那将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啊;假如我坚持写教育日记,我想从中也可看到自己一路的成长历程吧。
让我借用闫老师话与各位共勉吧。让我们努力做一个知识海洋中的航海家,一个知识世界中的博学家;将引导学生进入这个知识海洋中遨游作为使命,把带领学生踏上求知之路看做职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