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

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读书报告

                          孟红梅

阅读书目: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

作者简介:

闫学,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杭州市小学校长。曾是《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06年度中国教育界十大读书人物之一。近年来,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报刊发表系列重要文章,在《中国教师报》开设个人专栏,是《小学青年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杂志的封面人物。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课堂神韵如茶,淡而幽远;积极倡导“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应邀在全国各地作报告数百场,以素朴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犀利的思想蜚声国内教育界,已出版的教育教学专著《牵到河边的马》《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我负语文》等近年畅销国内教育界,深受一线教师欢迎。

内容概要:

本书重点梳理、提炼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种种做法,研究分析了他在班级管理、道德建设、师生交往、习惯养成、家校沟通、组织活动等方面的经验与价值,并结合当下中国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进行了系统反思。全书共有5辑,第一辑是《在别人眼中看到自己》,第二辑是《莫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第三辑是《让家长也懂得教育》,第四辑是《善于创造成功的预感》,第五辑是《站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

读书报告提纲:

一、育:培育什么样的人     培育对他人的义务与责任感

二、教:如何恰当地培育人   本着一份真正的爱孩子的心

三、做: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

正文:

   “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的情感世界,他们有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个火星交给我们这些做教师的人,而在教育现实中,我们多少次有意无意的浇灭了这些火星啊!”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第195页)这段话,在目光的移动中悄悄进入视野,我的心怀却如被闪烁、被激荡一般,好久不能平静。

   眼前又浮现出闫学老师在给我们做讲座的形象:温婉文雅,从容恬淡,似乎又听到她娓娓的追述:我很幸运地,读到了一本书, 遇见了一个人。 这本书就是《给教师的建议》,这个人就是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那是我教师生涯中一次最重要的遇见,也是最美好的遇见。从苏霍姆林斯基身上,我看到了教育是如何作为一种信仰融入一个人的生命的。……我感到自己是在与伟大的心灵对话,他让我开始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感到自豪:在这个世界上,这项工作固然艰难,但它是值得做的,因为当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就一定能够找到每个人心底蕴藏着的宝藏,也一定能够想到办法去挖掘这些宝藏。而在寻找这些宝藏、挖掘这些宝藏的同时,我们不但会心存希望,而且会找到做教师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遇见”,是2016年使用频率极高又极有诗意的词语吧。2016年10月,我遇见了很多给予自己能量的人,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闫学老师。早在多年之前,就读过闫学老师的自传《为什么是闫学》,当年龄32岁,教龄11年的她成为了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也就意味着成为了教育界具有传奇色彩的新闻人物。而现在,不仅聆听到了闫学老师的讲座,还有幸成为中原名师写作班的一员,更有幸的是闫学老师就是我们直接的写作导师。

遇见闫学老师,是我职业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

翻开她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班主任》,一页页读下去,为她朴素的文笔吸引,为她平易的解读赞叹,更为她提炼出来的“教”、“育”主张立足于“人”的发展上而折服。边读边划,边品边思,合上书,浏览着自己摘记了近三千字的记录,在渗透着闫学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儿童教育的深入研究的文字中,我再次感受到她博远的教育情怀和对教师的深切期待。

一、“育”:培育什么样的人

这是我在这本书中读出的第一个字和第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存在很久,意义很普通的问题,答案虽有多种,但无论是长篇累牍的著作还是张贴上墙的标语,意思上都大同小异。而闫学老师从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却发现了另一种主张,那就是“培育对他人的义务与责任感”。

请看闫学老师在这一点上的部分引用:

1.我认为教育上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于使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就能体验到人对义务的追求,这是一种魅力和美。

2.一个人从小就应该树立对亲人的义务和责任感。

3. 教育过程一个很大的缺点,就在于许多老师花费很多精力去同孩子的淘气、恶作剧作斗争。值得责备的却是那种播下利己主义种子的行为以及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人精神世界的行为。

4. 要教导学生把他人的欢乐和忧虑,变成自己切身的欢乐和忧虑,他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最高尚的需要——需要他人,要让人成为学生精神,世界里最可贵的珍宝。

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这样的培育主张?为什么闫学老师能够在其浩瀚的教育主张中发现这一点,连同我为什么又在闫学老师的书中敏感地感受到了?这是否正好解释了“关注在哪儿,就会在哪儿发现”这句话?

读了闫学老师叙述一个老师如何引导优秀学生去关爱他人、奉献集体的案例,我似有所悟。这学期遇到了一个特殊学生,据他爷爷说从小就在医院做过鉴定,大约意思是他记不住、学不会知识。可是,爸妈、爷爷要挣钱养家,只好给他选择一个最安全的地方——学校。每天,每节课,他基本都是在默默地发愣中度过。我尝试给他找活干:栽花浇水,擦洗花草枝叶,看好一个区域卫生,帮大家值日,帮老师值日,帮我干些小事……我发现给他交代的这些活,他干得很好,而且一听到夸他就非常高兴,干得更为卖力。但是,总有学生不断捉弄他,甚至弄坏了他的东西,动手打他。一次,趁他在教室外打扫卫生,我要求同学们不准再捉弄他,当时,我的一句“假如他是你的弟弟”引起班内一片拉长的“唏”声,接着不屑的,排斥的,“不可能的”,“怎么会”等等表情让我很意外,生活总是充满幸运与不幸,“幸运”的他们大概以为“不幸”永远都是别人的生活,所以,连怜悯之心也丢了吧。想起几年前发表的《种植怜悯》,这一课该给他们补上吧。

尽管我们进行了“寻找快乐”“日行一善”等活动,在一次因我要通过给班里学生写颁奖词来让学生了解写法时,有学生就大喊他的名字,我听出是嘲讽之意,他却憨憨地站起来笑着等候,我就势认真地给他口述了一段颁奖词,班级安静了,接着是送给他的掌声。但是,这就意味着他们接纳了他,并能好好待他吗?还有,出现矛盾时张口就来的“他怎样怎样……”,出现答案偏差就有的嘻嘻笑声……出现迟到就找的“爸妈没叫”的理由……推卸责任,不顾他人感受的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尽管我曾被儿子告诫“都像你这样遇事糊弄过去,中国人的利益就没有了”,我还是在遇到一些事时宁愿将就他人,不肯露出锋芒,还是在出现一些不解甚至不悦的脸色面前选择沉默,一一笑纳,还是在出现一些偶遇的事变前愿意多想想别人的艰难不易,多想想自己的心急气躁……不是懦弱,而是生活本不该有那么多争辩、计较、对立、轻视和嘲弄。我想我是正确的,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绝不是孤独一人,要心中有他人,你在享受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时,应该意识到你也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人奉献自己。”

我该想想如何在行动中让学生真正德“心中有他人”,如果他们心存父母、老师之恩,同学、朋友之情,邻人、身边人之责任,相信以后,世界在他们眼里、心里一定是无比广阔、无比美好。

二、“教”:如何恰当地培育人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本着一份真正的爱孩子的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名言已经被很多老师烂熟于心,但为什么还会出现种种状况甚至师生关系紧张?我在很多的案例中发现,很多问题的根源不是没有爱,而是不会爱。爱的表达不对,爱的是非不分,爱的对象模糊,爱的生搬硬套等等,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恰当地“表达爱”已经成为是高情商的行为,而很多人是没有高情商的。

“爱”表达在学生身上有两种:一是表扬,一是批评。这看起来很简单的两个表达方法却包含着很多智慧和艺术。在闫学老师的这本书里,“怎样批评学生”“怎样表扬学生”“怎样评价学生”被专门列为篇目独立出来,闫学老师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方法与实例结合起来,诠释了这两个表达方法背后需要注意的细节,对照自己的想法、方法,发现诸多地方都需要提升和完善。

比如对学生的集体批评,想必很多老师经常使用,或者在班级全体批评,或者集中十来人在办公室批评,既是批评,脸色一定是凝重的,话语一定是苛责的,声调一定是高亢的,但是效果如何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如何进行批评教育时,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谴责的语言,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时,他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要避免对学生集体进行责备”。为什么反对集体批评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批评很难抵达他的心灵,而不能抵达心灵的批评教育没有多大效果,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震慑,是一种让他在集体面前丢脸的行为,他不但不会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相反,他还会在心里对老师产生一种怨恨,甚至因为已经在集体面前丢脸了,便觉得自己已经为所犯的错误付出了代价,他就不必再进一步思考,无论我何种具体的行为来摆正错误,挽回过失。而对那些没有犯错却陪绑的孩子,他还会觉得犯错与不犯错都没有多大区别,反正一样要接受这样的训诫。又由于批评了这种错误行为,与他毫不相干,可他还是要坐在那里接受批评教育,那就等于他在预先接受警告,在这样的警告中,她感受到了教师的不信任,认为他迟早是要犯同样的错误的。”这段话对受批者、列席者的心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很认同。因为的确有过使用集体批评却没有良好效果的经历,原以为可以“杀一儆百”“杀鸡骇猴”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看了这段分析,更感到这种想法是可笑,因为我们忘记了真正的“同盟军”是班级同一个战壕的学生,而非老师和不犯错误的学生。批评教育学生是一个非常敏感而细腻的领域,教师如何掌握好这种教育学生的工具,是一门艺术。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如果批评不能促进学生反思,也就没有了意义和价值,更谈不上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怎样表扬学生?闫学老师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个问题上的做法不是停留在方法的实施上,而是提高到了学生的一种认识层面,一种高尚的自觉意识。这个高度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原来以为,表扬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在快乐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自信。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只有表扬才能给儿童带来欢乐,那就潜伏着一种危险,这种危险引发学生的虚荣心,让他只是为了受到表扬才去做好事。他做好事,不是基于内心深处向善向上的自觉意识,那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从而博得虚名,而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他就会完全表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自私自利,虚伪浮夸,甚至不惜为了虚名而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且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于老师来说,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应该教育学生把做美好事情看作应该的。”想想之前的表扬功效是多么狭隘啊!

这个高度不仅引发了我的重新思考,也激起了我的动力,如何教育孩子把做好事当作一种良性的呼唤而不是为了追求表扬呢?如何在孩子的心里,逐渐建立起做好事不求表扬的信念,进而在班里营造做好事不求表扬的氛围呢?——这是

一个很考验班主任工作艺术的课题,但却是一个“教育即影响”的最好验证。我想去尝试,去在话语表达和班级活动中去引导,我也相信本着一份真正的爱孩子的心,本着一份让学生的心灵变得高尚的思想,总会找到出路的。

苏霍姆林斯基还有一个培育学生的高招,那就是借助集体的力量。他认为一个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必须建立在一种共同热爱学习渴求知识的基础上,身处这个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到这种美好的气氛,进而互相产生积极的影响,让一颗火星去点燃另一颗火星,那么,整个班集体就沐浴在一片智慧之光里。读到这里,我脑中就开始构想班级活动,闫学老师给了一个这样的案例:“争取天天成功”。这是一个班主任在班级开展的一项活动,他让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如果达到了目标,他就在学生的成功记录薄上画下一个红色的笑脸。这种做法让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天天成功,然后在鼓励和期待中一天天进步起来。还有一个活动叫“最美好的我”,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或讲故事表演口才,或画画天赋,或弹奏自己拿手的乐器,或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每个孩子都要积极做好准备,轮流在班里进行展示,这种展示汇报活动使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好的看法和评价。当整个集体都浸润在勃勃向上的气氛中时,他们就被完成学习任务有了信心,那么,在这种良好愿望和信念的支持下,提高学习成绩就不再是奢望,而且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的信心会进一步增强,这种信心的增强又反过来促使他们朝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而努力,这就形成了一个不断上升的良性循环。

这就是集体教育的力量,也是个人教育的途径。借力集体教育的力量,不失为一种教育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班主任去思考,去实践。

三、“做”: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理念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做”教师和“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闫学老师也从中提炼了几个方面的要求,但无论是具体要求还是

达到某个境界,我觉得都没有这一句话能够“一言以蔽之”: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爱心、真诚、幽默、博学、能力等都会让其成为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可以说,凡是成功的教师都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那么,在闫学老师的发现中,苏霍姆林斯基对此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我将这个问题的阐述进行了这样的归纳:

1.有一颗懂孩子的心。也就是说懂得如何对待那一颗颗敏感而娇嫩的心灵,能够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闫学老师说:“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识世界时,就会在教育学生的很多问题上,避免走一些弯路,减少一些过失。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说到底就是一种理解,一种人性的宽容,更是一个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善意慈悲”。

2.有一个公正的问题原则。公正使孩子的心灵变得高尚,而不公正则使他们变得粗鲁,残酷无情。

3. 让每一句话都结出果实。把那些灌输到孩子心中的真话与真理,通过活生生的具体的实践与行动落到实处,让它们真正在孩子的心里扎下根,融入到孩子的生命中去。

4. 善于打开一个知识的海洋。教师本人,在学生眼里绝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而是要努力做一个知识海洋中的航海家,一个知识世界中的博学家,将引导学生进入这个知识海洋中遨游作为使命,把带领学生踏上求知之路看作职责。

5.使每一个孩子获得智力生活的幸福。不论任教哪一门学科,教师都要以人的幸福与发展为核心进行拓展,善于挖掘学生内心的财富,找到那条进入他的智力和精神生活的道路。

倘若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教育该会在我们面前展开多么美好的画卷!但是,人格魅力从哪里获得?我想,答案很简单:学习和实践。唯有学习,才能突破所谓的“瓶颈期”或者“高原期”,于是,为了不至于让自己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捉襟见肘”,困惑时我去读书,迷茫时我去读书;唯有实践,才能拥有充沛的精力、乐观的情感、健康的心境、博远的情怀。在班主任工作中,当教师不断去尝试创造性活动,就是在不断去塑造自己的人格,也就会在德行、才学、见识、能力、品位、情趣等诸多方面获得提高,从而实现自我的超越。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拥有巨大的热爱人和无限热爱自己的劳动的才能”。当“热爱”占据了教师的头脑并化为激情、责任、智慧、胸怀时,教师的生命就会焕发多姿多彩的人格魅力,成为孩子眷恋、仰望的一棵树,成为自己尊重自己的那个人。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此时,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的叩问又似响在耳畔, 这是一个母亲对教师高度的尊重和信任,这是社会对教师高度的期待和瞩望,身为教师的老师,该如何面对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390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21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632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70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3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98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1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04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79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2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41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3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6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3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1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86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76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