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堂高三的英语综合技能训练课,引发我对英语教学以及围绕教学的问题的诸多思考。
1.复习模式
今天的这节课采取的方式是话题式复习。主题是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话题be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共处)话题下的一个子话题。
思考:话题式复习的表现形式是课堂上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听说读写记的综合训练,较之传统的复习方式更注重语言的实用性,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但对话题式复习模式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话题的整理归纳,最新材料的搜索,以及对材料的开发与整合都使老师的备课量巨大,很难形成系统性,我们还需要大量的合作交流及反思与整理。
2.教学环节
本堂课教师的设计是围绕biodiversity这个话题主要进行听读记说方面的训练,
教学过程:
a. 通过视频(生物专家对濒危物种的介绍)导入本课话题;
b.然后进入阅读环节(新闻报道:昆明承办的联合国COP-15会议),通过问答梳理文章结构及主要信息的同时让学生划出目标词块,自然过渡到语言学习;
c. 听读练习;
d. 在接触了足够多的语言材料后,让学生展开讨论:As a student in an international eco-school, what can we do to conserve biodiversity? 作为一名生态校园的学生, 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些什么?
e. 最后课堂仍以视频结束:专家关于保护物种多样性给公众提的建议。
f. 课后作业:作为国际生态学校的学生,请给联合国下属子网站Global youth diversity network写一封倡议信,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中国所做的贡献;倡议青年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评价:
1. 以视频导入,视频结束,且视频内容前后呼应,课堂整体性强。
2. 围绕话题的语篇材料丰富,从导入激活已知,通过阅读和听读输入语言,到自己思考表达输出语言,完成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前两个层次:学习理解层次和应用实践层次。且通过作业的布置去达到第三个层次:迁移和创新。六个要素做到了有机整合。
3.听读练习的这个环节目的不是十分明确。看导学案时,我原以为这个听读环节是一个知识巩固练习,却原来完全是另一个材料,内容也与前面的阅读环节没关联。依前面已有的环节来看,从导入激活已知—语言输入(泛读)—学习语言知识(精读),此时把这个听读环节处理成对前面语言知识的一个巩固练习是比较合适的,符合认知规律。
一个与前面知识毫无关联的听读环节,让课堂的整体流程遭到了破坏,有为练习而练习的感觉。此外,一个全新材料的输入还使得课堂容量有超载之感,后半节课的节奏很赶,有点脱离了学情。
3. 信息技术的使用
整节课老师使用了希沃白板的多种信息技术。如:插入微课,扩大了课堂容量;通过课堂活动,增加了课堂的呈现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用蒙层技术,紧跟学生的学情等。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这些素质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教育者首先自己得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这一点我还做得远远不够。
听课与评课是教学工作的日常,常思常记,以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