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富人不为钱工作
(如果是从前,我会嘲笑这个标题,不为钱工作,那工作是为了什么?富人有钱,他当然五所谓了?
今天的自己看到这个标题,认同的不仅仅是标题了,想尝试看看背后那些没有讲出来的意思。
曾经听一个小朋友问一位亿万富翁,说,舅舅,你这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忙的飞来飞去的工作呢?她舅舅说,我现在工作不是为了钱,我是因为自己的喜欢和一份责任,因为我的员工们和他们的家人。
应该说当时真的不理解,甚至觉得有点矫情。
其实,当你真的去关注一个你羡慕的人的工作日程,你会发现,他们今天的收入,在普通人眼里,真的连工作都不必要了,可是,他们的日程安排,哪怕你是996的状态,并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因为单位时间的有效率,拉开了之间的距离。
有时在想,如果没有这些企业家,多少人没有工作?没有这些企业家,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大多数人看到的是他们人来过往的光鲜,没有看到背后飞来飞去的工作,无处安放的情绪,无可奈何的应酬。
开始理解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这句话,因为一切都是交换。
工作不仅仅是解决你的生存,更是改变自己的一个平台。
所有人的开始,都是从亲力亲为开始的)
穷人和中产阶级为钱而工作。富人让钱为他工作。
(穷人是用时间去交换金钱,这是工作的基础,而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区别是他们的单位时间的价值不一样,而富人在用时间交换金钱的基础上,增加了用金钱购买别人的时间,来创造财富,让金钱24小时给他们赚钱,他们达建一个工作平台,购买别人时间,来创造更多的财富)
“爸爸,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变得富有吗?”
(9岁的孩子,就已经知道提问怎样才能富有,富有的概念是什么?好车?大房子,新的运动工具?这是孩子在学校里得到的,与自己的对比得到的答案,对比无处不在,如何正确的回答这个问题,对孩子和自己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你做不到的无法要求孩子做到,你做到的无法保证孩子一定做的。)
爸爸放下手中的晚报,问道:“你为什么想变富有呢,儿子?”
(反问,是想知道提问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基米的妈妈会开一辆新凯迪拉克带基米去海滨别墅度周末。基米说要带3个朋友去,但他没有邀请我和迈克,他说这是因为我们是穷孩子。”
(原因是孩子被打击,说他们是穷孩子,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如何回答?如何正确的描述事实,确实没有对方有钱,和如何回答为什么不如?以及如何正视这个事实?可以有什么改变?)
“他们真的这么说?”爸爸不相信地问。爸爸,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变得富有吗?”
(孩子的世界有时和成人的世界一样,甚至于来的更直接和直白)
“是啊,他们就是这么说的!”我用一种受伤的语调答道。
(如何引导孩子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让孩子接受这样的事实,和不因为这件事情受到伤害,同时,如何引导孩子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爸爸默默地摇了摇头,把眼镜往鼻梁上推了推,然后又继续看报纸了。我站在那儿等着答案。
那是1956年,当时我才9岁。由于命运的捉弄,我进了一所公立学校,里面多数学生是富人的孩子。(1956年?从来没有在意过这个时间,整整65年了,教育是相通的一个过程,不分国籍。美国早早的区域教育,说明他家的地理位置是好的,许多富人家的孩子在这个学校,说明师资力量不会错,他们家住的是今天的学区房,觉得不是命运的作用,应该是父母的刻意为之,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不分国籍的。觉得作者的关注点不在教育资源,而是金钱上,虽然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让孩子从小就能明白,接受不能改变的(家庭现状),改变能够改变的(自己)是有的太难了,但这是无法逃避的,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一堂残酷却现实的课程,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有个目标,才是孩子最要知道的事情)我们这个镇是由夏威夷最初的甘蔗种植园发展起来的。种植园主和镇上其他有钱人,比如医生、公司老板、银行家,都把孩子送进了这所学校。(有钱人包括医生,老板,银行家,这些人是如何拥有今天的身份的?他们为今天的这个身份,做了些什么?他们是如何做的,他们做了哪些具体的事情才达成今天的身份?这个就是背后看不见的事情。学会看背后的事情,是你能够改变自己的一个关键,而认真去执行不放弃,才是真正做到的原因)六年级之后这些孩子通常会被送进私立学校。因为我家住在街的这一边,所以我进了这所学校。(别人的将来,已经被父母安排好,学区房可以让你获得好的教育资源,而是否变的优秀,不是平台可以给你的,而是要你去做些事情来相辅相成的。)如果我家住在街的另一边,我就会去另外一所学校,和那些与我出身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上学。上完六年级之后,我们这些穷孩子会去上公立中学。镇上没有为我们设立的私立中学。(好的教育资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变好,而所谓的差资源不过是相对的,龙生龙凤生凤不是绝对的,还在于置身其中的你,到底关注的是什么?觉得作者的关注点不在学习上,)
爸爸终于放下了报纸,我敢说他刚才一定是在思考我的话。
“哦,儿子,”他慢慢地开口了,“如果想富有,你就必须学会挣钱。”(爸爸给的答案太笼统了,孩子的想法,无法理解大人以为的简单的答案,你要详细的介绍,你以为的简单,在孩子眼里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就像亲戚对她1岁多的女儿说,给她的左脚穿上了鞋子,习惯的说,举起来,具体的应该是,把你的右脚抬起来,给你穿鞋。可是一句她以为的很正常的话,孩子理解的是举起你的手来,乖乖的特别无辜的举起双手,视频里听到的是狂笑声和孩子的一脸茫然,谁都没有错,如果说有区别,不应该是家长的话太笼统了吗?)
“那么怎么挣钱呢?”我问。
“用你的头脑,儿子。”他说着,并微笑了一下,其实我知道这种微笑意味着“我要告诉你的就这些”,或者“我不知道答案,别为难我了”。
(孩子有欲望,父母要做的是做好解释,有时,做为父母,真的也不知道答案,就像作者的爸爸一样。有时候,这样的尴尬时间点,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节点,不是吗?为什么今天的自己,和一同出发的人一样的努力,结果确如此不同?原因是什么呢?我错了嘛?错在哪里?我没有错?那正确的理由呢?作者的此时的家庭条件,不应该太差,毕竟是学区房地段,这是65年前的美国啊?就已经开始了学区房了,我错过了什么?读书不仅仅是找到自己想要的方法,不更要去理解这本书完成时的当时的环境吗?作者究竟想要告诉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