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几天,偶然翻到了图书馆二楼的最新刊物,其中有篇文章结尾处读起来朗朗上口,我的感受只能用三个字形容:高大上。因此,赶紧啊,该摘抄的摘抄,该吸收的吸收!下面一段便为文章结尾处的原文摘抄。
为他,多一点器量;为己,多一点气量:“人亦一器也,莫不各有其量。如天地之量,圣贤帝王之所效焉。”山岳江海之量,公侯卿相之所则焉。古夷齐有容人之大量,孟夫子有浩然之气量,范文正公有济世之德量,郭子仪有福量, 诸葛武侯有智量,欧阳永叔有才量,吕蒙正有度量,赵子龙有胆量,李德裕有力量,比皆远大之器。”
接下来则附上一篇完整的文章
一
一个人难免会对周围的一些事物看不惯。
当看不惯别人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其实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或者标准强加给别人,认为自己是怎样看待事物,别人也应该用这个标准来看待事物。
殊不知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成长环境都大相径庭,这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看待世界的不同眼光。除了大是大非的事情,其实并无好坏之分,只是喜欢之别。
对一件事情,大家有不同看法,有时候无所谓对错,因为每个人的判断都是依据自己心中的 尺子, 而每个人心中的尺子不一样,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一样。
古人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天,孔子暂住一处院落休息,子贡在院门口闲坐,这时候远处走来一个身着绿衣的人。
那个人问子贡:“你是谁啊?”子贡回答:“我是孔丘先生的学生。”“那你一定懂很多东西喽?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吧,你知道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吗?”绿衣人问道。
子贡一听,绿衣人居然问了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便有些不屑地答道:“自然是四个季节,这是常识啊。”“不对,是三个季节。”绿衣人摇摇头,认真的说。“不对,是四个季节。”子贡很惊讶。
于是两个人争执不下,从早晨一直到中午,声音越来越高。
孔子听到门口有争吵声,就走了出来。二人就让孔子来评判。孔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绿衣人,对子贡说:“你错了,一年确实只有三个季节。”
这样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子贡一脸不解地看看老师,欲言又止。 绿衣人非常高兴,满意地走了。心有不甘的子贡终于忍不住问孔子:“老师啊,一年分明有四个季节,您怎么说是三个呢?”
孔子笑着说:“你没看到那人通身的绿衣吗?他分明是蚱蜢所变。蚱蜢春生秋死,一年只经三季,从没见过冬天。在他的知识系统里,一年就是三季,你和他讲道理,怎么可能说得通呢?你又何苦枉费口舌呢?”
子贡听后,点头不止。
二
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意思是说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相通为一而存在的。
庄子讲过一个“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有个人养了些猴子。
他跟猴子们说:“给你们早上吃三个栗子,晚上吃四个栗子,好不好啊?”猴子们很生气,都不同意。
养猴的人就改口说:“那给你们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好不好啊?”猴子们就很高兴了。
庄子的这个寓言表面上说的是猴子,其实用来说明人性,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就像“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一样,本质上没有不同,只是反映了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
因此有一句话说,智者没有看不惯的事。当你看不惯的事物变少,你的智慧就在增加。
若忌恨他人的过失,就是“自己往自己的心上扔石头”;若看不惯他人,就是自己往自己眼睛里揉沙子”。难受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
三
庄子说:“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便是悠然自得的物我平衡。庄子又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庄子告诫人们,要站在任何角度,任何时间,任何空间看待问题,混同万物,与道同游。
虚空能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圆融自在;大地能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烦恼呢?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必随意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不要强求。
陷在看不惯别人的泥潭里,只能让我们蒙蔽双眼。挣脱开杂念的束缚,试着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事物。当你看不惯的事物越来越少,也就证明你在进步。
(摘自《往事文摘》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