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师来说,我们的班级里经常会遇到值得同情或者怜悯的学生,或许是因为这名学生身体上的缺陷;或许是因为他的某种不幸遭遇;也或许是家庭特殊的原因等等,总而言之,这名学生某种境遇比其他学生要糟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内心里统称他为“弱者”。
从心理学进行分析,看到弱者的困境容易引起他人的同感体验,另外人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社会规范鼓励对弱者给与同情和帮助,这种道德情感内化于心,使我们面对弱者时更容易产生怜悯,并施与一定的帮助。可是,我们面对“弱者学生”时,产生的同情外化的行为方式,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呢?
同样的情况,作为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无论是独生子,还是几个孩子中的某一个,不同程度的也会体现出“同情”或者是怜悯,只不过和老师同情的“点”不相同。可能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就一个孩子,太孤独了,然后过度要求孩子没事去邻居家找小伙伴们玩,一旦孩子不愿意去就不停地唠叨;或许是家里有两个或者是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是父母口中比较“笨”的孩子,无形中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给与他更多的关注,并要求其他的孩子也要“服务”好这个孩子。作为家长,更要小心你的同情有可能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无论老师面对是“弱者学生”,还是家长面对“弱者孩子”,产生同情和怜悯的心理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重点在于我们怎样对待他们。我们来分析一下,当老师和家长产生同情心时会有哪些外在行为?
从进化心理学视角分析,亲社会行为与生存优势,同情和帮助他人,有助于群体生存和繁衍,这种倾向在进化中被保留下来,成为人类的本能,所以面对“弱者”往往我们很容易去帮助他们。例如:孩子比同龄的孩子动作发展比较缓慢,不会穿衣服,说话也表达不清楚。家长就感觉这个孩子可怜,在生活中替代他说话,或者要求哥哥姐姐都服从这个孩子提出来的大多要求,处处要谦让他等等。殊不知,正是我们的同情导致这个孩子养成所有的人都得“服务”于我的心理,同时,也会导致他的动作智慧得不到近一步的锻炼。
在班级里,我们同样也会看到这样的例子,例如:“弱者学生”举手向老师告状,某某学生欺负我,他提到的某某学生可能是一位平时在班里比较顽皮的学生,这时老师的处理办法往往是不去问询事情的经过,先把另外一名学生批评一通;再例如:“弱者学生”在做手工时,发现自己没有胶带,请求老师帮助,老师便会询问其他学生谁能借给他。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其他孩子身上,老师有可能就会说:你为什么不带,昨天不是让你们提前做准备了吗?你没带就别用了,看着别人做吧。长此以往,老师的这种“同情”行为会让学生降低对自我的要求,也会形成其他同学只要没达到我的满意就产生不满的心理,然后对他人要求更高,对自己要求反而更低。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看出“弱者”征服强者的力量有多么令人难以置信。同情会对一个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论这种同情多么的合乎情理,过度的同情和怜悯促使他会要求更多的人“服务”于自己,代替自己做更多的事情。如果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可怜他,那么他自然也会觉得自己很可怜,没有谁比一个自怨自艾的人更可悲,因此成人的同情和怜悯造成的伤害甚至操过了孩子遭遇不幸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对待孩子的态度,既不是同情也不是怜悯,而是同理心,让孩子知道,我们能够理解他的感受。为了帮助他成长,独立面对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不能给与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照顾,更不能过度关注,同理心让孩子感受到成人对他的温暖,但在行动上我们要温柔而坚定表现出:你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一切事情由你自己来做!我们要深刻明白“替代他解决问题”和“引导他解决问题”最终的结果完全不同,因此,不要轻易对“弱者”报以“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