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安静了,但人更成熟了。
《圆桌派》里有一期讲到独处,提到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有个小毛病,连妻子也不能忍受。
他经常招呼也不打,无缘无故就会从家里消失几天,所有人都找不到他。
离开家以后,他去了哪里呢?
可能是躺在草地上盯着夜空中的星星发呆,也可能在湖上泛着小舟,去思考他的那些物理学问题。
总之,每隔一段时间,爱因斯坦就需要这种属于自己的独处时间。
最后,主持人窦文涛说:
“独处造就伟大。历史上很多伟大的成就,都是在这种独处的时刻思考出来的。”
年轻的时候,喜欢灯红酒绿,喜欢喧嚣热闹,人到中年,更享受独处的安静。
陈道明在《杨澜访谈录》里说过,自己讨厌社交,喜欢独处。
宁可坐在椅子上安静地看会书,也不愿出门见很多人。
在独处的过程中,不管是看书,还是练字弹琴,都可以让他获得身心的愉悦。
钱钟书曾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孤独令人沮丧,安静使人厚重,因为孤独是承受,安静是选择。
人到中年,看清了生活的千疮百孔,更愿意选择安静,享受孤独。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写道:
“我不再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独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独自的生活。”
世界从喧嚣到安静,学会与自己相处,是人生的必修课。
独处,是一个人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宫崎骏说过: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沿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行至中年,人生就像一个车站,只是迎候的少,离别的多。
你要感谢那些曾经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是他们让你的生命丰满。
你更应感谢自己,因为你就是你的世界,你就是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