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糊涂账”到 “明白纸”,书写清单里的民生温度

近日,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全面完成履职事项清单编制工作。这一张张"明白纸",不仅厘清了基层治理的权责边界,更让群众办事有了清晰指南。从过去的"糊涂账"到如今的"条目清",清单制度正以其特有的方式传递着民生温度。

清单之明,在于让群众办事有章可循。过去群众办事常遭遇"踢皮球"、"来回跑"的困扰,基层干部也苦于权责不清、疲于应付。如今通过清单制度,各地将基层事务一一厘清,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流程。群众通过手机扫码就能查询办理流程,宅基地审批、社保办理等民生事项明确了办理时限和所需材料,这种"照单办事"的模式让"大概可能"变成了"一定可以"。

清单之暖,体现在治理末梢的温度传递。 各地在清单制定中注重将群众需求转化为具体服务,让冰冷的条文焕发出温暖的民生关怀。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设立代办服务,为新就业群体设置暖心驿站,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服务通道,这些贴心举措都被明确写入服务清单。更可贵的是,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将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纳入服务范围,真正实现了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的转变。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清单之效,离不开阳光监督的保驾护航。 为确保清单落实落地,各地创新监督方式,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通过推行群众扫码评价机制,让服务对象成为最好的监督员;建立清单外事项准入制,从源头上防止随意摊派任务;依托政务公开平台、村务公示栏等渠道广泛宣传,既保障群众知情权,又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将清单执行情况纳入考核体系,与干部评优评先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这些举措既确保了制度执行的刚性,又让基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了"清单管人、制度管事"的良性循环。

从"权责模糊"到"边界清晰",小小清单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大变革。随着清单制度深入实施,这张"明白纸"必将书写更多便民利民的温暖故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