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这三句话,我们应该是耳目能详的了,甚至可以倒背如流,滚瓜烂熟。
我看一篇文章看到朱熹这样评价这三句话,入道之门,积德之基。然而我没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多想了几下,有了自己的感悟。
以前,老师这样说,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了,然后时常的去复习,温习。但是有很多东西,学了,看了,读了一次,就没有必要去看第二次。就以我简单的头脑去看书,如果真能看得懂,看一次就记得差不多了,看第二次就是浪费时间。我尚且不以反复学习为乐,更何况于孔子。在我看来,以孔子的头脑,这个神一般的猛人,有什么样的东西不是一学就会,需要时常的去复习?
有人说,习,就是使用的意思。我觉得可以。那么,这句话就很明朗了,学而时习之,学了,然后能够在时常,在日常中使用,不是很快乐的吗!
有朋自远方来,就是说,孔子所学的学问,所说的学问,所用的学问,人们觉得好,就连远方的人都来了,向孔子讨教,或跟孔子讨论,这让孔子很快乐,因为受到肯定了。
以前,我总认为,朋,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其实应该扩充开来。因为谁可以认定自己的道才是正道?所以应该求同存异。
同样的,这个朋,也不要拘泥于远方,向近处的人,近邻的人,身边的人讨教,学习,或共商讨,不是更好的吗?
应该特别说一点,年轻人,在心不定,志不定,定力还不强的时候,一定要远离小人。宁可没有朋友,也不要把小人当作朋友,引为知己,否则,就容易走上堕落的路。曾国藩说,择友乃人生每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贤否,不可不慎也。我觉得对。
那么这三句话 的意思就是,学了又能时时使用,不亦悦乎,又有人来学习和讨论,不亦悦乎,说了,别人还是不懂,自己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应有的修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