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回家,就给父亲打电话,今年多买点武昌湖的鱼。那还是11月底,根本不知道武汉新冠疫情的事情。每次回家,吃上武昌湖的鱼都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
也不知道为什么村子东边的湖名字叫做武昌湖,刚好与湖北的武昌城同名,我们这里也有个地方叫武昌,但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地方,曾经被称作武昌乡,也就几十来户人家,这里过去有一所学校,因此取名武昌中学。武昌中学的名称来源于这个小地名,可能武昌湖的地名也一样来源于这个小地名。虽然今天的武昌湖离武昌乡这个地名的距离比较远,但从那些小山的地貌特征可以看出来,在几百年前,这个湖的水面应该比现在宽广许多,湖水会一直延伸到武昌乡地名所在地。从这个可以判断,湖是因地名而得的。而这个小地名是否与湖北武昌有关,却不得而知。
这一片大部分都是方姓,翻开方氏家谱,康熙年间,大概也就是康熙削三番的时候,当时吴三桂和清廷在湖北对峙,这时候的武汉应该非常的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作为普通老百姓,战争是最为残酷的。方姓的祖先,也就在康熙十五年,为了躲避战乱,从武汉出发,顺着长江而下,最终来到此处,从此繁衍生息。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方姓的祖辈们来到此处,既带来了武汉的方言,也带来了这些相似的地名,从而纪念曾经的老家。几百年过去,如果不是家谱里的记载,都没有人知道自己从哪里而来。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方言其实与武汉本地话如此相似,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当时班里一个同学是武汉人,听他打电话讲武汉话,还以为在和我聊天,无论音调和词语,都没有半点隔阂。这也解了我一个长久的困惑,为啥在我们那个小地方,我们的语言和本县的大多数方言都不同。同一个班上,大家方言不同,却也能相互听懂。这种感觉,现在想来,也非常奇妙。
推测我们在几百年前从武汉搬迁而来,也是最为合理的解释了。当然,除了这仅有的一些地名,还有抹不去的方言,再没有任何与湖北相联系的东西剩下了,也就是这几年,有些外出打工的,因为东北不景气,从东三省出来,重新寻找落脚点的时候,在再回到武汉。除此之外,没有人与湖北有什么联系。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曾经这一带非常流行的黄梅戏,源自湖北的黄梅县。但湖北黄梅县的方言,又与武汉不同。而黄梅戏的唱腔,大多是过去的安庆方言,虽然我们县是安庆的一部分,但我们的方言,却和安庆方言并不一样。
在水运还是最快的运输方式的时候,这一处世外沙洲,不经意间形成了一个语言孤岛。也难怪,我们的山村,山环水抱,仅有一条路通向人口稠密的地方。本身,它就是一个世外桃源,也是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