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上次写东西,似乎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看着之前写下的文字,竟然生出一种陌生感,让我禁不住地想: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状态,竟会写下那样的文字?
现在的我,已经把写文章的习惯彻底搁在一边了,连同买读纸质书的习惯也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词联句和阅读电子书。因为对词联句,我在网络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自己频频被各种“性感”的标题文牵绊住目光。阅读电子书,自己容易沉溺其中,阅读的快感还是有的,就是觉得走了个过场,似乎啥印象都没有留下,相较于之前看过的纸质书而言。我读纸质书有个习惯,会在每本书书的扉页上写下开始阅读的时间,也会在书的封底上写上读完这本书的时间。每每翻开曾经读过的书,我就不自觉地拿时间去对应。通常我会用这样的套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大儿子几岁,小儿子几岁。这时候,我往往被自己惊到:当时的心态可真好,在那么忙的时段里,还能静下心来看书。现在相比于那时,空闲时间可谓一大把一大把的,可是没有了那样的心态,让人感到可惜。
写东西,是一种倾诉方式,可以很好地减压,这是不少人的共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文字不但能过滤烦恼,还能提纯幸福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下笔的时候,自己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心中那点微不足道的烦恼根本不值一提。平凡的点点滴滴,流泄于笔下,就像梳子梳理过头发,妥帖地浮在心头,便觉得它们有种淡淡韵味,散发出一丝丝幸福的味道。
有东西可写是幸福的。有书可读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于我而言,唾手可得。而我,时常会被把幸福幻化成复杂的庞然大物,利用经历的人和事,把它们切割成各种小块,再加上自己冥思苦想,我给自己这样的结论:幸福很大,幸福很难的得到,幸福离自己很远。
幸福是什么,小学时我曾经学过这样的课文。书中作者给出的答案比较宏大,依稀记得好像是说能帮助到别人就是幸福。那么,能帮助到自己算不算幸福呢?
绝对要算的。帮助到自己,自己肯定变成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自己,自然会遇到更好的人,成就更好的事,这就像是链式反应一样,无止无休,甚至世界因此改变。这也算是蝴蝶效应的一种证明吧,虽然有些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