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后,我就去老三家住!他顶了你家公的工分!”从阳台传出奶奶那笃定的声音。敏锐的我突然间就能觉察到奶奶话语背后想表达的意思。奶奶的意思是:我在你家住了这么久了,真的感觉到非常的抱歉,打扰你们了。
我的奶奶今年87岁了,她是村里的老寿星!奶奶有4个儿子,第2个儿子10年前去世了,在他这么高寿的年龄还耳聪目明,行动自如,思维敏捷,语言表达流畅,实属不易!本来原计划初二就会回老家,但是因为现在特殊的原因,奶奶在我家(娘家)里住了有近一个月了,老人好像觉得打扰了我们。从某方面说,奶奶的高寿是他幸福的源泉,另一方面又成为了制约她的幸福生活的因素。按照农村的说法。有4个儿子帮他养老,那他需要在这个儿子家住几个月,另外一个儿子家住上几个月,这样辗转反侧需要老人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另外一方面,奶奶好像做什么事都要谨小慎微。因为她总是觉得妨碍了晚辈们的生活,她有时像是家庭中的空气,不要影响现在所住家庭主人的生活。
唉,其实一谈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我们都会一声叹息。俗话说老小老小老年人他们越老反而会像小孩子一样更加的任性,因为他们渴望被关注,被需要,自己有价值。可是漫长的晚年生活并不像我们陪伴孩子那样,孩子带给我们的是希望,而老人给予的是终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大大的提高,七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比比皆是!养老的问题在双职工家庭不算什么,因为双职工家庭的老人他们有着自己的退休工资,可以大大方方,有着非常得体的晚年生活。可是农村那些没有自己工资的那部分老人的晚年生活不尽如意!
虽然说儿子是老人生的,但是他们的出现终究打破了一个家庭的系统循环。所以提升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真的是迫在眉睫。可喜的是现在有养老的系统,如福利院,养老院,但更多的中国人保有着老有所依的思想,而且好的福利院毕竟还是凤毛麟角,所以很多的老人只是蜗居在自己的家中或者卑微地住在孩子的家里面。
如何提升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
从宏观上来说,中国变成了一个老龄化的国家,政府在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倾注了巨大的心力财力,劳力!但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这并不是自己可控的因素。
从微观上来说,老人的幸福终究是依靠小家庭的成功概率。如果这个孩子他是良好的品德素质,老人的晚年生活大概率上会相对的如意。如果这个孩子是庸庸碌碌无为的群体,那老人的晚年生活就相对悲催了。
所以如何能够让这部分老人有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在我看来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从老人自己的角度:
第一个,在年轻的时候存贮更多的积蓄,丰裕的金钱可以为老年的晚年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没有一定的经济做支撑,那晚年生活相对没那么如意。
第二个,老人需要在年轻时,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高寿是希望能够高质量体验生活的美好,而不是天天瘫在床上,这样子的高寿其实是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负担。
第三个,老人需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管是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哪怕是唱歌跳舞织毛衣等等。这些兴趣爱好能够帮助老人打发掉非常多的时间,让他们在时间的颗粒度上面有更多的自主权!而且会感受到,这么大一段的闲暇时光可以更高效利用。
从国家政府方面来看。一方面加大对这部分孤寡老人,没有收入的老人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补贴一定的经济支持。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另一方面可以从社会部门比如说社区,居委会等等,工作人员的探望,可以增加老人的关注度,让老人感受到除了来自自己家庭的关爱,更有来自国家的关爱。
最后在老人的子女方面来谈,从思想上,我们都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根基!每一个人都会慢慢变老,我们渴望未来的晚年生活是怎样,那我们能够同理,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老人。
从行为上,我们更要起一个表率的作用,父母的身体力行给孩子作为一个模范榜样,让我们的传统美德能够真正的延续下去。
养老是一个大话题,对每一位社会人都是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