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这本书地名字,是上高中的女儿倾力推荐,第一次目睹这本书真容是在去重庆西南大学的火车上,因为邂逅一对濮阳母女,要去西南自主招生面试,当时那位母亲也是由于自己的女儿,在火车上正读这本书。趁那位母亲休息间隙,我读了本书的导读(这是一篇很长的序文),我已经“爱”上它了。第一次读这本书是今年暑假——尽管放假前从同事那里借到,但我总想安排一个宽松自由的时间好好读一读。
读了这本书,先不说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惟妙惟肖的语言描述,单单是人物角色影射的社会背景,以及本书的婆娑迷离的悬疑情节,都会吸引读者对其爱不释手。但是,对我来言,本书主人公“盖茨比”对恋人深沉至诚的爱恋,以及为爱坚守的情怀,都让我折服和敬佩,也许自己也是性情中人,比较恋旧吧。
在作者菲兹杰拉德的笔下,杰伊·盖茨比就是美国梦的当代化身:尽管出身卑微贫寒,却靠着自己有意识、有规划、有系统的努力学习,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最后甚至做出有悖于国家法律的事情,只为达成心中梦想。(当时的美国有严明的“禁酒令”,但是盖茨比却顶风作浪,私自贩卖酒精。)他做到一切,都是为了跻身于上流社会,买一座豪华大别墅,每周六晚上,举行大型舞会,家里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为的是心中倾心恋人前来光顾。盖茨比的努力和成就,也是美国梦实现的活生生的例子。当然,《了不起的盖茨比》对于文学、历史的参考价值,必有专家考证和说明。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的读者,却为盖茨比对爱坚守的毅力所感动——尽管知道这种坚守比并不会开花结果,但他依然前行。他追梦时源源不断的动力,他梦想成真后肆无忌惮的“挥霍”,他交际场上的洁身自好,只为一个人——过往恋人黛西。在文学艺术里,有这样的角色,可能为了加深读者的共鸣,实际生活中,也许这样的“盖茨比”只是一个虚幻的形象,然而会有许许多多像黛西和汤姆这样的“现实人”吧?答案是肯定的。盖茨比见黛西前的期望和落寞,为了见到因贫穷而失去的爱人,他煞费苦心,见到黛西时的急促不安,以及黛西开车出车祸后的担心和挂念,和黛西的得过且过、爱慕虚荣,出车祸后的利己行为,以及盖茨比蒙冤被害后的悄无声息,一个真实却带着讽刺的对比,这是盖茨比悲惨命运的社会本源,也是他受人尊敬的主要原因,也许是这本书受宠的基本原因。盖茨比最后的死很凄惨,除了尼可(文中的“我”)站在道德正义的一面,其余所有的“朋友和恋人”都弃之而去,以至于盖茨比的葬礼凄惨无比。我觉得,尽管让盖茨比这样死去有很多不甘,但是这样结局也是对他的一个保护,对他为爱坚守,从容离去的圆满收场。如果盖茨比没有这样结束生命,当他认清社会现实,看穿倾心爱人的不仁和虚伪,他会更加痛不欲生,那样对他,生不如死,更加残忍。
仔细想一想,这样为爱坚守值得吗?看看盖茨比的悲惨收场就明白了,记得在一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常遇到些人,他们在特定的时空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让我们记忆深刻,然后他们就消失了,这辈子再也见不到,找不回来了。”是啊,也许盖茨比从一开始的追梦就是错的,他应该放下过往,往前看,因为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很多事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原有的味道。过往的情谊如果没有双方的珍惜和坚守,犹如变质的食物,放进冰箱里也不会再变新鲜。因此,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都顺其自然吧,过好当下,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真的会觉得“盖茨比”很了不起——也许人类历史上不会再有另一个“盖茨比”,哪怕只是文学形象而已!尽管经历了将近一百年 的历史,这本书还能一如既往的得到好评,还搬上电影屏幕,获得奥斯卡大奖,作者独到的思维,一针见血的无声评论,都值得被赞!读一本好书,了解社会百态,人情冷暖,学习生活常理,积淀人生智慧。好书无国界,却能有着超越国界的影响,这正是书最大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