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寒窗十余载,只为一朝考取功名;今人苦读近二十年,只为日后一份工作。悲哉,哀哉,社会的格局就是如此,每个人生来都是独一无二,却不曾料想结局的最后都成了复制品。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最后再到大学,这是一个学生完整的升学体系,每一次升级都意味着一次淘汰、一次分流,最终走向大学——这个理想上的知识海洋圣地。虽按现代意义上讲,大学生是越来越多,含金量也是越来越低,但还是不可否认:他们始终代表了同龄人中的精英。作为精英,又有多少人真正承担起来精英应该担当的责任,让社会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完美演绎呢?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没有这种意识在思想上提醒自己,是不会有所触动,有所行动的。
而意识的唤醒,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的,老师和家长在其中的作用不可估量。
我们国家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造福社会,多么美好而又神圣的使命啊。前阵子从同学口中得知,某高中又成为了高考加工厂。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反观大学,我觉得用工人制造厂来形容毫不为过。专业的分工,让我们习得了所谓的技能,其实在公司用得很少或者压根说根本用不到,靠绩点这种冠冕堂皇的学分制来让学生不得不学些无趣,无营养、无价值的三无课程,最后依靠临时的突击来应付考试,事后多半忘得一干二净,也无怪乎有人回想起大学四年究竟学了什么的时候,脑中一片空白。在大学,很少能看到老师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状态,各自忙着职位的审核,项目的承包,离好为人师的雅号渐行渐远。我没有去过西方,也不敢说西方的教育体制就一定比我们优秀,但从这学期选修的一门外教课可以看出,他们的老师是很有责任心的。同学的一个小的错误,他会在课后细细地帮助分析,还特地把自己早年阅读过的一本书找出来让他从中寻找答案。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们身上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他们的影子。所以,他们的影响往往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父母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但过分的在乎却会造成强烈的控制欲,不容许自己的孩子偏离自己当初为其设定好的路线。而大部分传统中国家庭的思想就是——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稳定为上)、找个家境还算好的对象(男要有房,女要有貌)、生个大胖儿子,然后他们可以骄傲的说句,“我们的使命完成了。"从这一连串的要求中,几乎看不到有一点真正关心到孩子内心需求的字眼。他们是用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来指导和教育下一代,而忽略了探求孩子自身发展应该对应匹配的模式。
大学的结束意味着学生时代的谢幕,从孩子到家长,再到老师,都是这个舞台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完美的演出,还是尴尬的收场,上下同欲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