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M考试暂告一段落,再没理由不更新文章。
引子
我猜不独我,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会时常感到焦虑与困惑。
但谨慎起见,我认为有必要做个声明。如果读到此文的你,总是能对生活保持冲和与淡然的态度,那么请不必浪费时间继续读下去了。
这篇文章乃至将来的很多内容,都是为那些跟我一样焦虑、困惑,并因之开始生出强烈好奇的人而写作的。
思来想去,前述我个人负面情绪的根源多半可以归结为“语言匮乏”,以至于我对现实描述、分析与理解的能力遭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制约。
如果没有合适的语言工具,我无法想象人类如何对世界进行抽象活动。也正是有了语言,人类才得以从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经济、文化等等各种有色眼镜观察这个异常复杂多变而丰富有趣的世界。
尽管每种语言都相当的片面,但这并不构成实质的妨碍。一种语言的有效性与它的片面性几乎是同义词,就比方数学,其锋利异常恰恰源自其极度片面。
片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以为掌握某一种或两种语言就足以理解世界的狂妄。芒格总爱引用的老话,“对于拿着锤子的人来讲,全世界都是钉子”,批评的正是这种狂妄。
到这里,我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是要丰富语言系统。接下来的问题便转化为,到底补充什么样的语言。
1988年
我们喜欢或整或半的数字,1988年,就占了数字上的便宜。是何道理呢?这一年,改革开放进入第10个年头。
无论60后、70后、80后、90后以及00后的人,如果想要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当下的处境,势必要把视角从2018年回转到2008年,1998年,1988年乃至1978年。
假使没有改革开放10年,自然不会有20年、30年和40年,这是小孩子都明白的浅显道理。不过,话虽如此,我们却时常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历史。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第一讲中打了个比方。一个人纵然能够识字断文,让他与世隔绝个三年五载,再读报纸刊物,必然于其中所载所记毫无头绪。什么原因?钱穆先生说,“因于不了解以往的历史,所以也根本不能了解这现在。”
钱穆先生回答了引子中我的问题。那些像我一样对当下日新月异感到焦虑不安的人,不妨与我一道重温历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一手的材料。
那为什么不再往前追溯了呢?再往前,似乎可以归入另外一个故事。就像EWMA模型中,距离当下越远,获得的权重就越低,四十年的跨度足够了。
元旦献词
1988年公历第一天,《人民日报》刊发《迎接改革的第十年》一文。“忆往昔”、“看今朝”和“展未来”的文路安排无疑是最妥帖的选择。
文章首先高度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并阐明不久前闭幕的另一个会议——党的十三大——的主要精神,概括其对下一阶段改革与发展工作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的内容逐步具体。文章认为,1988年的突出特点,“是改革将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展开。” 其后分别用两段对“更深的层次”与“更广的领域”做了进一步阐述。
文中写到:
所谓“更深的层次”,就是说已经进行了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向纵深发展,农村要深化第二阶段的改革,进一步调整城乡经济关系,使农业和乡镇企业都有更大的发展;在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重点是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完善和发展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多出效益、商品、人才、经验;对外要更加开放,外贸体制改革要迈出一大步;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也将继续推向前进。
今天,我们对于深化改革的提法自然不会陌生。可三十年前就有了深化改革的提法,很难不让人感慨……不展开,感慨留给诸位看官,容我们回看此一段落。乍看上去几行文字“相貌平平”,但其中囊括了农村、城市、城乡经济关系和对外关系几个经济领域改革的核心议题。
热爱主动阅读的我们,不妨再问自己几个问题。
其一,文中提到“农村要深化第二阶段的改革”,那农村改革的第一阶段又是什么?
其二,城乡经济关系的涵义是什么?
其三,文中虽指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但所谓重点是相对怎样的整体内容而言的呢?
就像老师考前划重点的时候,是在整个教案或教材中明确核心内容。如果对整体的框架体系没有概念,“重点”将无从谈起。以上问题的答案,势必要从更多的文献中慢慢挖掘。不急,我们暂且把这些问题留着,来日方长。
让我们回到文章。方才引述的内容,解释了“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又是什么呢?文章继续写到:
所谓“更广的领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也将稳步展开,以今年3月将召开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为标志,政治体制改革将开始逐步实施;上层建筑的其他领域,如新闻、文艺等也都将进行改革。我们党的建设也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把从严治党提到一个新高度,走上靠改革和制度建设来端正党风的新轨道。”
很明确,改革不能单兵突进,经济改革的深化在纵向上展开,而除经济领域以外其他领域的改革就算不把箭射出去,看经济改革辛苦走了10年,也至少应该把弦拉开了。另外,“从严治党”的提法是不是听上去很熟悉?
写到这里,尤其想说一点题外的。
重温历史跟写小说、追剧一样,都是不断填坑的过程。阅读过程中但凡稍微主动一点,便会发现更多的问题,要搜集更多的历史素材。虽然这是研究过程的基本规律,但问题无疑被极大程度地复杂化了。
原本单纯希望通过强制输出内容来强化学习效果的简单愿望,却演变成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写作工作,对于一个历史基础并不牢靠的普通读者与写作者来说,下笔变得异常艰难。
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欠了知识的债,就得用知识来还。
展望未来的部分,文章提醒大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毕竟“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眼看世界范围内和平与危机同在,全球大格局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路径,“未来”看起来扑朔迷离。
的确,我们已经错过了很多,不该也不能再错过更多。时不我待,文章号召大家扎实工作,努力奋进。看上去好像套路结尾,却是大实话。
站在今天看,更是尤其实在。
原文
以下为原文:
今天,1988年1月1日,标示着中国人民跨进改革的第10个年头。
回首过去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豪情满怀。
不久前,党的十三大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解放了党和人民的思想,也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更使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
1988年是十三大后全面贯彻大会路线的第一年。工作千头万绪,我们要抓住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带动其他工作。
新的一年最突出的特点是改革将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展开。所谓“更深的层次”,就是说已经进行了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向纵深发展,农村要深化第二阶段的改革,进一步调整城乡经济关系,使农业和乡镇企业都有更大的发展;在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重点是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完善和发展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多出效益、商品、人才、经验;对外要更加开放,外贸体制改革要迈出一大步;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也将继续推向前进。
所谓“更广的领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也将稳步展开,以今年3月将召开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为标志,政治体制改革将开始逐步实施;上层建筑的其他领域,如新闻、文艺等也都将进行改革。我们党的建设也将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把从严治党提到一个新高度,走上靠改革和制度建设来端正党风的新轨道。
总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方面意味着,前一阶段改革的重大成就和经验,使我们的党、政府和人民有充分的条件提出并解决一系列新的课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将为之付出新的更加艰苦的劳动。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我们既信心百倍,勇于承担风险,又要对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有克服各种新的艰难险阻的充分思想准备,谨慎从事。
1988年到来之际,世界形势给人以希望,又潜伏着危机。和平的力量在增长,和平的机会在增加,但是危害和平的各种因素都还存在,甚至有的还在加剧。经济困难和经济动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于世界的这个或那个部分,它迫使人们去寻找改革、调整、完善、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改革同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息息相关。世界是否能够走向和平、稳定和发展,会对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也将在世界上产生影响。我们过去失掉的时间太多了。
现在离本世纪末只有13年。每当我们想到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献出应有的份额,紧迫感就油然而生。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工作,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稳定经济,对于实现我们对民族、对人类承担的重任都有重要意义。
祝愿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振奋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为推进改革和建设大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