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上晚修,在家匆忙吃完晚饭,准备去学校。儿子赶紧走在我前头,并说:“妈妈,我送你到电梯口”。我换鞋的功夫,儿子已经帮我按好电梯。我跟儿子说“bye bye”,儿子总是会重复的那句“妈妈早点回来哦。”
走到楼下,“妈妈,bye bye,早点回来,一路平安。”我寻声抬头,儿子站在阳台,惦着脚,似乎垫高点,声音能更快传到妈妈耳朵里。这个时候,我总是停下来几秒,回应儿子。可是,即便我回应了,儿子还是会一遍一遍的道别,我总是停下来片刻回应。但由于赶时间,就只能匆匆步履,我的背影总是消失在儿子的目送中。
这样的场景已不在新鲜,但为娘的心依然怦然心动。
几年前,我有一疑问:为什么天下的父母爱孩子,永远胜过孩子爱父母?很少有父母嫌弃自己的孩子,却有诸多子女因为赡养父母而闹得不可开交。
后来,我寻找了一些答案。
一是,从爱与被爱的对象看,孩子从未出生到长大,几乎是被爱的一方,而父母是付出爱的一方。父母之爱,不断叠加,永无止境。而作为接受爱的子女,从小到大,被爱习惯了,就容易把爱看成理所当然。
二是,从生命的历程看,父母参与了从孩子起始生命到点点滴滴的成过程,爱护幼小,是本性的使然。而作为孩子,是无法参与父母的起始生命的。在孩子眼里,父母是强大的,是巍峨的,是可以遮挡一切风雨的。这也是很多啃老族促成的原因。
当我稍稍明白时,我对儿子动了点小心思。那个强大无比的妈妈慢慢化作了小女生。我经常在儿子面前撒娇:
当我和儿子坐在车后排,我稍稍有点困时,就会故意带点娇气的语气说:“儿子,妈妈有点困,好想靠靠你的小肩膀哦”。这个时候,儿子一定会把他的小肩膀靠近我,“妈妈,来,靠着睡吧”,同时,还用一只手轻轻拍着我的后背,有模有样地哄我入睡。
当我和儿子买菜买完菜时,我一定不会让儿子空着手走的。我又故伎重演:“这么重的东西,妈妈需要你这个男子汉帮忙”。这个时候,儿子就显得格外有强壮,抢着帮我提这提那。
当然,偶尔我也会叩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或者说怎样做更好?
前段时间,我偶然看到魏书生老师一个短视频:孩子能做的事,父母尽量不做,孩子能决定的事,父母就让孩子自己选择。如魏老师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会了自己做饭,一直做到小学毕业。他们始终坚守“能做的事就自己做”的原则,没有刻意要求他做什么,但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小孩在自己动手做事中,学会了关心人、帮助人。
所以,父母适当示弱,大胆放手,其实就是给与孩子体验、表现的机会。事实上,无论是谁,只有在得到爱,付出爱的双向体悟中,才能真正感受爱,懂得爱,付出爱,珍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