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最近很久没发朋友圈,有人说我在闭关,我说我缺乏表达欲望。
有时候觉得写作是件很傻的事情,因为你并不知道你写的东西,谁会看?会看多久?你也不知道,他是坐在厕所内随便翻翻?还是在地铁车上无意识地滑动点赞?是强打精神被窝里批阅朋友圈?还是吃饭时瞄上两句下饭?
写作,就像一个人外出吃饭,一个人涮着火锅,面前有着五颜六色,各种让人食指大动的诱人食材,可是身边的座位空无一人,你一个人吃的热闹,聊得开心,但没有听众。
写作,又像在演讲,像在演独角话剧,你一个人在空空荡荡的舞台,聚光灯打在你身上,让你感觉像是站在世界中心。可无论你如何唾沫横飞。面对的观众席始终黑漆漆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舞台灯光打开,观众席空无一人?还是所有的观众起立为你鼓掌?
回到今天的主题——之前有人跟我聊到底什么是意义?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意义,意义就是有意思吧,觉得有趣的事情吧,自己觉得值得做,愿意花时间上去的事情?
意义疗法的创始人弗兰克尔说过,意义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体验经历,一种是去创造,一种是赋予现有事物以别的意义。第三种暂且不谈,今天只说前两种。经历体验与创造,我觉得经历体验就是输入,创造是输出。对个体来说输入信息是一种意义,输出信息同样也是一种意义。
而缺乏表达欲望,就是缺乏输出欲望的一种方式。去大连的飞机上,把文末的那本书看完了。于是画了文章开头的画,圈圈加线条。这幅画就是我对于这本书的理解。
简而言之,这本书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并不是厚黑学说的那种人际关系,或者说搞关系。这本书是讲的,一个人为人处世,如何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平和的状态?
先解释一下开头的那幅画,同时也跟今天的这个主题连接一下。片头画中,圆圈代表个体,圆圈之间的横线代表人与人的交往。
从克里希那穆提的说法来说,无论红色绿色,这些个体,自我也好,他人也好,个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画出来那条蓝色的线。
并不是个体赋予交往意义,而正相反,是交往赋予个体意义。生活是通过人与外部的交往,所构建起来的。交往就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与对抗。假如一个人住在深山老林之中,每日打鱼烧柴,捕猎度日,对这个人来说,这一切只是生存,而并非生活。
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就像一面镜子,会反射出出我们自身个体的问题。
把那穆提提到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引申开去——个体之所以有意义,并不是个体本身有意义,而是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所赋予个体的意义。回到输入输出的问题,也是一样,意义在于个体从社会中所经历了什么,意义也在于个体给予社会创造了什么。
输入输出的平衡,经历体验与创造的平衡。再换一个角度,是一个人实力与潜力的平衡。你经历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日积月累在你内心,是你的潜力。而怎么把你潜力化为实力,就是看你创造了什么。写书也好,画画也好,做项目也好,这都是你对于外部世界的改造和输出。
一个人光体验不创造,就像一个黑洞,对个体来说,我看了书,看了电影,学了外语,学了乐器,掌握了许许多多知识,意义何在?若学无用武之地。而一个人光创造不体验不学习,经年累月,就会觉得肚内空空乏乏,说无可说,做无可做。
交往,赋予个体意义。输入输出,经历体验与创造,同样也是个体与外部世界交往的过程。不但要有,而且应该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