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T35吗?我很感谢这趟列车,这是唯一一辆从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车。”
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树洞”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受到广泛关注。
这位学生来自安徽,为了省钱,2014年从老家坐着硬座一路北上。据他回忆,这趟列车很难买到票,更多时候是拿着一个小马扎坐着看书,度过火车上的一宿时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奔驰着越来越多的动车组。
但有时候,慢也是一种情怀。当高铁时代呼啸而来,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之时,铁路部门仍然坚持开行绿皮“慢火车”,它们穿行在大山深处,为沿线的菜农、果农、居民、和学生慢下来,它们是包括这位清华学子在内的很多很多人的希望。
前两年,我有幸去往湖南怀化,乘坐并采访了7266/7265次公益性“慢火车”。这趟车穿行的武陵山区地跨渝、鄂、湘、黔四省市,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慢火车”载着一代代村民走出大山,求学、打工、卖货、访友、求医……
7266次列车途径麻阳、泸溪、凤凰、吉首、张家界等县市的乡镇村庄时,几乎每隔10分钟就会停靠一站。它像一辆加长版公交车,方便当地贫困山区的人们经商购物、求学求医、走亲访友。
麻阳是“中国冰糖橙之乡”。冰糖橙种植面积占到全国1/3,产品远销国内外。
麻阳的柑橘种植地主要集中在渝怀铁路和焦柳铁路沿线。上世纪90年代以来,30%以上的柑橘都是通过火车运输。特别是怀化至梅江、澧县的两趟慢火车,是沿线老百姓销售柑橘的最主要渠道。
可以说,麻阳柑橘是随着铁路走出大山,通过慢火车打出名气的。
“慢火车”开行后,麻阳县大龙村站附近的大量村民,乘坐火车到怀化、麻阳、吉首等地赶集,车站周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很多小饭馆、小商铺,站外小街渐渐热闹起来。
1985年,麻阳县板栗树乡人民政府搬迁至大龙村;1987年,大龙村开集建市,农历逢五、逢十赶集,大龙村由一个不足400人的小村子变成了大集市,最多时有几千人赶集。
滕召杰种植果树已经有20多个年头,刚开始种了三四亩梨树,挑着担子走村串巷,每斤大多只能卖八九毛钱。7266次“慢火车”开行后,他花一元钱买张票,到大龙村、新凤凰等地“赶场”,每斤金秋梨可以卖到两元。
尝到甜头后,滕召杰甩开膀子干,果树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四五十亩,品种也从单一的梨子变为冰糖柑、李子等多个品种,年收入从最初的两万元左右增加到八九万元,还供儿子在长沙顺利读完了大学。
8时15分左右,列车到达大龙村。滕老汉挑上梨子,迅速来到附近的集市,找了块好地方。11时不到,他的120多斤梨子就卖光了。
“240元!”在回程的7265次列车上,滕召杰盘点着这次“赶场”的收入。看到列车员到车厢补票,他早早就把一元钱准备好。
“早些年这里穷,有的老乡连一元钱都拿不出,躲在厕所里不肯出来,让人脑壳疼!”列车长彭林的话让周围的果农们咧嘴笑了。
滕召杰和几个乡亲掀开自己背的篓子,里面有猪肉、鱼、衣服、玩具等。
彭林说:“乡亲们以前的日子紧巴巴的,返程时篓子里大多是空的。现在富了,篓子里的内容也丰富起来了!”
滕召杰的女儿已经出嫁,大学毕业的儿子如今在深圳创业。“现在的日子啊,比这金秋梨还要甜!”
孩子们劝他别再劳碌了,老汉却舍不得,“挑着担子搭上‘慢火车’,聊聊天、赶赶集,对身体有好处呢!”
登上慢火车、走进车厢里,能强烈地感受到一趟慢火车给山区百姓带来的深刻改变。那抹崇山峻岭间穿行的橄榄绿,是希望、是盼头、是实实在在的力量。
祝福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