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摘抄与思考19、20章
文:Recycler
35/235.3647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则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
【大意】
本章是针对上一章所描述的社会现象提出的独特的治理办法,即保持淳朴,减少欲望,摒除仁义巧智。
【译文】
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福利会增加百倍。
放弃讲仁和义--让百姓回到天伦之爱。
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
仅仅写成文字,还不够。
让我再嘱告人们:要坚守于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游学从而减少困扰。
【我思】
前面已经说过,放弃智慧、仁义、名利,人就回归最初的自然规律,人就回归了纯真。正因为标榜智慧仁义名利,才出现了人类问题。智慧利益随着发展必然增加,这是自然规律。并不想闭塞就闭塞的。心里想着不要,但是智慧还是会不经意间流入大脑。如此下去,人只会越来越烦恼。
智慧的增长无法阻挡,唯有自身认可这件事,不炫耀自己的智慧。说的简单点就是,大智若愚,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要把自己想象成多么聪明的人,低调一些。十分能力做八分留两分。这样也许社会环境会好一些。
这里的假设其实不是很合适,我们只考虑到人的智慧是一样的。故意隐藏智慧,也能达到利民的境界。但是实际人的智慧是不同的,即使都隐藏一部分,还是能看出高低之别。有高低之别,就回带来不同的物质回报,人们就会有攀比心,社会因此动荡。
全民统一的智慧、仁义、利益,没有高低,就没有攀比,就可以做到和谐相处。但是个人能力不同,获得荣誉利益不同,人们就会在不了解彼此的情况下,就会攀比。为什么都是一样的努力,别人比我收获多。哪怕是多一点,就产生了攀比,就产生了欲望。人的欲望,就是这样,今天跟昨天比,所以老子说放弃智慧,这样昨天今天一样,就没有差距。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不能落后与人。唯有此两点差距,欲望便会产生。
欲望是进步的阶梯,也是万恶之源。我们能不能研究出一套方法,只进步不要罪恶呢?或是少犯错呢?今天要比昨天进步一点,进步的范围要在自己的能力之内,进步能力有大有小,认清自己能力,知足常乐。减少欲望的关键就是认清自己能力。
如果这个社会是完全靠个人实力来做事的,我想每个人都没怨言。人就是笨,只能做一些小事,人聪明的可以做一些大事。这是个人造化,老天爷的馈赠。但是社会能力并不单单是脑子活,手指巧,跑的快这些。还掺杂了一些家庭关系,群体关系,利益关系。本来一个笨人,只能做一些小事。因为家庭的关系,安排了一些大事。因此名利双收。从家庭基因的角度,照顾血亲是动物的本能。但是人从社会属性来看的重点就是能力低的人做了一件与自己能力不相符的事。就开始埋怨不公平,心生怨恨。小偷为什么偷窃,能力有限,却也想获得与那些走后门一样的物质利益。只能通过这一办法获得。这是人在利益上找参照物看齐。
讲到个人利益的时候,我们把自己认可的群体逐渐缩小,先满足个人利益,再就是家庭利益,团体利益。但是在攀比的时候,我们将群体无限放大,甚至平时都是我们不提起的群体。这样这个群体里有一个和自己类似的人获得了超过自身能力的利益,就会与之攀比。攀比产生欲望,欲望产生罪恶。说个简单点,我获得一笔钱,我想到的是个人和家庭,从来没想过分配给全世界的人。但是当我发现我与某些国家人民有差距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把对方当成假想敌,想要和对方一样,甚至想要对方的部分利益。这是人的矛盾之处。不能时刻保持一个群体的定义。按理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承担,别人的荣华富贵没必要羡慕。做好自己群体的事,就少些痛苦,多一些和谐。开始自己分利益没想到别人,别人分利益的时候怎么会想到你。人类如果不能统一自我认识的群体概念,会持续苦难下去。人口越多,智慧越多,群体分的越细化,人的攀比心只多不少,欲望也就越来越多。
额外,说个《庄子》里的故事。盗跖的徒弟问他“强盗也有道吗?”“怎么会没有道?譬如:起意偷人家屋里的东西,先要推测里面的虚实,如果能算得准确,就是圣德;先进去就是勇;后出来就是义;知道见机行事就是智;分赃公平就是仁;没有这物种德性而能成为大盗的,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事。”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他认为上层治者若能在素朴、少私寡欲的政风下,进一步弃绝智辩、伪诈、巧利,则可使人民得以享受安定、孝慈,并生活在安宁的社会环境中。
绝仁弃义意为仁义本来是用以劝导人的善行,如今却流域矫揉造作。有人更剽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那些人夺取职位之后,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一代道德大师,把仁义一类的美名放在口袋里随意运用。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为什么要说寡欲而不说绝欲呢?人有正常的生理欲望,老子说,圣人要为腹不为目,只要吃得饱。所有他不说绝欲,因此一说绝欲,就是变成人为的了。人生很简单,困来即眠,饿来即食,这都是正常的欲望。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这个世界存在于相互关系和变化之中,拒绝将世界看成是静止不动的事物进行分类。
一切都以圣的观念为基准划分不同类别。这将导致冲突与竞争,引发社会混乱。
老子认为,如果某特定内容被确定为文化理想,则社会将变得越来越险恶,人的自然本性会消失,盗贼会丛生。
老子否定的“圣智”“仁义”“巧利”,都是以特定的文化内容为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人为制造出的工具。这些都有碍于理想世界的实现,反而会损坏百姓的真正利益,使百姓失去孝慈,使盗贼产生。
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大意】
老子通过和世俗人群的对比,描述了他作为一个追求“道”的人甘于寂寞、淡泊独行的生活状态。
【译文】
知识是一切忧愁烦恼的根源,弃绝一切知识,就不会再有忧愁烦恼。应诺与呵声,相差多少?美好与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普遍所害怕的,就不能不怕。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呵,这种风气不知何时停止!
众人都无优无虑,兴高采烈,好象参加盛大的筵席,又好象春天登高远望(那样心旷神怡)。
我独自恬然淡泊而无动于衷;浑浑沌沌的样子呵,好象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儿;疲乏慵散地,好象无家可归。
众人都有多余的东西,唯独我却好象什么都不够。我真是个愚人的心肠呵!
一般人是那么清醒精明,唯有我如此糊里糊涂。
一般人是那么严格苛刻,唯有我如此淳厚质朴。
辽阔深广呵,(我的心胸)象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自由奔放呵,(我的心灵)象无止境随意吹荡的疾风。
众人都有一套本领、有所作为,唯独我却愚笨鄙陋。
我偏偏与众人不同,而重视用“道”来滋养自己。
【我思】
老子说,舍去智慧,才能悟得大道。我们可以不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没有智慧 ,只能通过自己观察自然,再从自然界得到真理。自己感悟的智慧就会化为己用。那些借鉴别人的智慧,累积别人的智慧,不得其要领,只运用表面现象的。终会在大道的路上越走越远。
是非对错,美丑善恶。是通过个人的观念评判的。个人观念又随着时间、环境而变化。何必要在意美丑对错呢!但是人们都在乎这些世俗的评判,都在追求短暂的欢乐。我怎么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呢?不想被当作异类,只能被迫与世俗合污。倘若坚持己见,特立独行。将承受更多的非议。
尧舜禹距今四千多年,老子孔子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孔子推崇尧舜禹时期的民风淳朴。尧之前还有人类历史的记录吗?那就是三皇了,再往前,就没有文明历史了。也就是说,从尧舜到老子一千多年,民风开始不淳朴了,开始向往奢侈的生活。这股奢靡之风一直延续到现在,期间或有太平盛世,门不闭户,也只是转瞬即逝。人们的两千多年来,一直崇尚拜金。老子孔子若是活到现在,能愁两千年。儒教也施行了,道教也施行了,佛教也施行了。就不曾改变呢?就不曾回到民风淳朴的社会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们的欲望只会增加,不曾减少。老子期望丢弃智慧回归淳朴,智慧难以丢弃。孔子期望压制欲望,欲望越压越反弹。如何控制欲望?压制和抵抗都不是办法。值得深思。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在老子看来,贵贱善恶、是非美丑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于价值判断,经常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换,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更改。世俗价值的判断,如风飘荡。世俗的价值判断固然如此混淆,但岂可任意而行?不然,众人随戒忌的,也不可不警惕,不必特意去触犯!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应诺和斥责、善与恶、美与丑都是相对而成的,具有相对性,不是绝对的,不仅会随着时代、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会因着人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这些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不同的价值观所作出对价值判断当然是不同的。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老子认为,断绝模仿、学习和遵循传统或基准的“学”,或在这种形式的“学”不能发挥作用的社会才能摆脱冲突和忧虑。
圣人在俗世中的形象是体会自然原理的层次上的生活状态,但这种形象具体表现出来时,又与俗世常人的行为混杂在一起,并无很大区别。
~~~~~~~~太长不看~~~~~~~~~
简版:有差距就有欲望,有梦想就有欲望。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