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很庆幸在自己的孩子没有到来之前遇到樊老师的这本书。
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提升带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何其幸运。
接下来会也会有计划的去阅读亲子教育的系列书籍,做一个终身学习的妈妈。
希望能够陪伴我的孩子快乐成长。
二、一般提到原生家庭总是负面的影响,我希望给我的孩子带来的是积极的影响。
我们自己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的爱,没有得到的认同感,会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让正向循环延续下去。
三、樊老师的理念感触颇深。
1、无条件的爱。
爱没有交换条件,不以物质交换,不管孩子怎么样,我们都要表达出对孩子的爱。
2、认同孩子的价值感。
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价值感,孩童时期期待父母和老师的认同。慢慢是身边人的认同,老了是追求孩子的认同。
3、终身成长。
我们生活的时代和孩子的时代是完全不同的。作为父母而言需要不断精进自己,带领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以“行动”影响孩子,而不是管教。
培养孩子的自驱力,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精选书摘如下:
>> 孩子爱我们,远胜过我们爱孩子”!
>> 如果你相信孩子更像有生命的森林,就要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长。你能给予的是阳光、雨露、适当的肥料、陪伴和耐心。最终,他长成的样子一定和你设想的不一样,但一定有惊喜
>>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最可以使劲儿的地方,是自己。如果孩子意识不到成长是自己的事,我们只能等待和示范,而不能代替他安排生活。不过,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是可以安排和改变的。我们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孩子就会觉得轻松,也能感受到改变是可以真实发生的。
>> 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投射。
>> 父母每天都在用语言定义和描述着孩子,很多孩子逐渐变成了父母所描述的样子。有的孩子被这些语言“驱赶”,最后成了语言里所塑造的那个人。
>>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上的信息如果有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错。
>> 父母的语言在塑造孩子,父母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在观察父母的反应、模仿父母言行的过程中,建立了他们的世界观。
>> 当一个人把犯错等同于不被爱,或是把犯错等同于不被尊重,把两者错误地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对自己苛刻地上纲上线。
>> 尤其是那些从小到大受到父母的打击,觉得自己配不上美好、轻松生活的人。
>> 在我的人生经验中,世界上美好的事情,大多是轻松得来的。
如果你使特别大的劲儿,想获得一样东西,要么是因为它不够美好,要么它根本不适合你。
>> 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妈妈不理他、爸爸不要他,用冷暴力的方式欺负、控制他,让他内疚。
>> 孩子能主动来和好,不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效,而是孩子爱父母。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依恋,远胜过父母对孩子的爱
>> 还原论的核心是我们如果知道一个事物的每一个侧面、每一个细节,就一定能知道这个事物的全貌。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无从判断孩子受哪一件事、哪一个画面、哪一句话、哪一段旅行、哪一种体验的影响,刷新了他的价值观。
>> 好奇与求知是一个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
>> 总结出我个人认为的最重要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成长型心态。
>> 习惯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人面临两条路要选择的时候,很少会去理性地选择,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感觉走。那么,跟着感觉走,就一定会按照熟悉的路线走。
>> 当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深刻地体验过幸福、轻松,没有感受过被宠爱时,他就容易走上那条艰难的路,因为这条路才是他熟悉的,他习惯了受伤害。
>> 无条件的爱,是指你对孩子的爱里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
>> 只有你无条件地给予孩子爱,孩子才会对你无条件地信任,无条件地依赖。
>> 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求知。
了解这个世界,获得学习的能力,知道自己很厉害,这是重要的东西。
>> 原因有时候很简单,孩子的逻辑,就是认为被用来做奖励的东西一定是好的。
>> 如果能把孩子内心的力量调动起来,让他自己主动去成长,他就会自发地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 父母在关键时期和关键问题上没有发声、没有规范、没有边界,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无条件的爱绝不是溺爱,无条件的爱中也包含着父母一定要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 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每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地去看孩子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推动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当家长不断地让孩子身上的亮点变得越来越多时,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 找到孩子光明的那一面,积极地想办法把它放大,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最有效的方法。
>> 勇敢地表达爱,表达出对孩子的欣赏,孩子才能变得更加自信、乐观。
>> 人最重要的力量来自他的内心,我们要认同他能够管理自己。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导游,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都有什么。导游要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像游客一样自己去看、自己去探索。这样,孩子会是一个很开心、很有探索精神的游客。
>> 你不用担心,你给她介绍更好的就可以了,你可以和她讨论。不要随便管孩子的事,用尊重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
>> 一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一个叫作“归属感”,另一个叫作“价值感”
>> 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价值感?
你要给孩子做事的机会
>> 让孩子充分参与家庭生活,并在孩子表现出对家庭有所贡献的时候,表达一下你的感受,告诉孩子:“你这件事做得很好,照顾到了周围其他人的情绪,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这就是孩子为家庭做的贡献
>> 让他意识到他所做的事真正有价值,让他意识到他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状况。这时候,他对自我的评价就会很高。
>> 为人父母,我们需要点燃孩子心中的价值感,而不是整天浇熄他心中的火焰。
怎么点燃?
发现亮点,并且提出表扬,尽量不要用物质奖励的方法,而应该赋予它意义。
>> 就是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时,你不是说“做得很好,爸爸给你钱”,而是说“做得很好,这件事的意义是……”。父母要把孩子做的事情的意义给点出来,表扬孩子也要表扬到孩子的精神内核。
>> 父母如果能对孩子好一点儿,给他一点儿美好,表达出内心对孩子的真正期待,而不是用讽刺和挖苦对待他,他就能感知得到,并且能立刻做出改变,这叫作“帮孩子建立价值感”。这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难,只要不怪里怪气地讲话就好,只要不指桑骂槐地讲话就好,只要不错误地用“只有给孩子压力,他才能‘出油’”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就好。
我们用点儿正常的方法,用轻松给整个家庭带来欢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一家人就会变得更好。
>> 孩子不需要被表扬那些他做得到的事情。
你唯一要表达的是感谢
>> 如果你能对他表达感谢,他就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只有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他才能找到自信。
>> 不断责骂孩子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卸责任的过程,这会导致孩子紧张、恐惧,分散注意力,反而更学不会,更学不好
>> 觉知是很重要的,不觉知的人不可能改变。因为他根本没觉得自己有错,他觉得一切都很美好,这个世界就是按照他自己固有的想法来运转的。这样的人容易给周围的人带来大量的伤害。
觉知其实来得并不容易。
>> 孩子不要去批评和指责父母,而是要对父母表示感谢,对父母持肯定的态度。
在孩子对父母的行为做出肯定的那一刻,父母就会觉得孩子长大了。
>> 你必须得告诉你的父母:“你是大的,我是小的。”这句话很重要。
>> 在所有家庭中,这一点都很重要,让父母意识到,他们的角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可以撒娇,但是父母不行,父母应该找自己的父母去撒娇
>> 一个家庭中,秩序很重要,也就是儒家所讲的次第。你心中有了次第的分别,家庭才有秩序。有了秩序,家庭才能稳固。孔夫子说“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意思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恪守其道,承担好自己应担负的职责。父亲承担父亲的责任,做孩子的承担孩子的责任,大家都不要越权。当孩子的不要妄图做父母的父母,只要学会把爱给你的孩子就对了。
>> 那我们给父母的应该是什么呢?给父母感谢。只有用感谢才能唤回爱。这里要注意,是感谢,而不是原谅。
>>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孩子不能介入父母的感情生活。如果孩子介入,会把他们搞得越来越乱,父母会在孩子身上寻找父爱和母爱。
>> 两个大人之间喜欢吵架,这不是孩子的错。但是,孩子为什么会特别紧张?这是因为所有的小孩子都有一种自我归因的能力:看到父母吵架,他不会认为跟自己没关系,而是认为因为他不乖,所以父母才吵架的。没有人跟孩子讲明白这个道理,他就会把这些压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你可以想象一下童年的你,然后现在的你可以穿越回去跟那个孩子说:“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两个大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导致的。”
>> 所有的无力都来自关注不能解决的东西。力量来自你身边还有这么多事可干,觉得可干的事很多,随便干点儿什么都能够带来那种传达爱的感觉。
>> 作为人的成长,那简单的三行代码到底是什么?我个人的感受是,首先,孩子心中要有坚定的无条件的爱。其次,这个孩子要有价值感,他要知道自己能够给自己和他人创造价值,是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最后,是终身成长的心态,他能够知道遇到困难和挫折正是自己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