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这个词在之前工作的时候经常出现,很多公司就是在战略清晰的情况下,通过执行力把战术落地,从而提升自己的业务竞争力。
在那个时候,自己对于执行力的理解还是“强制”的认知,就是别人安排的任务,无论是否认同必须强制的按照他们的方法去执行去落地,这才叫执行力。目的和方法都必须要严格遵从,这是之前对于执行力法初期认知。
但创业这几年后,愈发感觉自己对于“执行力”的认知有问题,理解有偏颇。
从最初“执行力”就是强制行动的力量,到如今进化成“认同践行”的认知。
简短的几个字,却表现出了非常不同的决策逻辑。
强制执行的前提是别人必须要听你的,无论是目的还是手段,别人不听你的不行。而认同践行的前提是你不讲清楚,不说服我就可以不执行。
一个是必须,一个是共识,这是本质上的区别。
这没有对错,没有哪种就是好或者坏的,但对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效果。
例如,在很多70、80后的员工眼里,对于强制执行这件事情习以为常,就是这样过来的,认同强权管理,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力出一孔,又或者说很多员工本身能力不行,害怕离开这里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为了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只能被迫认同。于是执行力就在这样的恐惧和压抑中流传了下来。
但如今主流工作者换成了90后,“以人为本”这句话已经不再是口号,而真正成为了行为的准则,因为其生存环境差异的原因,大部分人更认同发自内心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想被压抑,不想被控制。
于是 “强制”这件事情显然已经行不通。这尤其是在大城市,因为存在更多工作选择,就会出现什么工作让我更“愉悦”,我们就选择什么工作。
于是,所谓的物质待遇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因素,心理成长环境更为重要,以人为本的价值就是如此。
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目标也许是好的,但执行力已经不能通过原来的“强制”落地,更需要先跟执行者形成共识,大家彼此相信这样是对的,在同一个目标的前提下,每个人再通过自己的创新来解决这个问题。
尊重个体,就是尊重每个人到达目标的方法。作为主管,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方法共识就是要么你说服他,要么放手让他去行动。在目标标准共识的标准前提下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脑洞,这样组织才有活力。这样的执行才有力量。
我们说手段和目的,所有的手段都是为目的而生的,无论是强制的执行力,还是共识的执行力,都是达成目标的方式。我们不能陷入对手段的执拗中,而伤害了我们初心的目的。
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知识结构所认同的方式是有差异的,这就如同南方人习惯通过米饭的手段来解决饿的问题,而北方大部分区域却把面食当成主食一样, 没有好坏,只有是否适合彼此的认知。
在这个连接多远,财富多维,思维透明的时代,不爽就会发泄,压抑就要释放,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决策模型,基于这个前提,那些依靠单一方法“管”好组织的概率会变的越来越难,而那些学会共识一起进化的组织将会变的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和执行效率。
一个是被迫的“认”,一个是共识的“信”,相同的目的,不同的手段却会产生不一样的行动效率。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