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随时随地地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努力地适应当下的环境,更希望融入集体中。他们想在这里寻找到自我价值以及归属感。
1、虽然孩子观察能力很强,但是解释能力却很差。
但是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归属感时,就会做很多过分的事情。我们就会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就非常讨厌他们的行为。
比如,两岁英子看见妈妈从医院里带回来一个小弟弟。她发现妈妈对弟弟照顾有佳,却冷落了自己。
她觉得妈妈爱弟弟多一些。于是她就仔细观察就发现,原来小弟弟每次只要哭,妈妈就会给他喂奶,十分的关照他。
她就突发奇想,如果我能像弟弟那样的话,妈妈肯定也会这样照顾我的。
于是她就大哭大闹,把臭臭拉倒自己的衣服上,结果适得其反。这位妈妈也不知所措,也为这种行为感到沮丧。
我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英子为了得到妈妈的关注,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方法。使她与自己的目标南辕北辙了。
2、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们要了解背后原因。但是孩子的行为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只有知道他为什么做,才更好的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英子的妈妈为此感到沮丧,却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时,那就要平心静气地处理这些问题。
当孩子的行为冒犯到了你时,你应该了解孩子的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只有理解了孩子为什么做,才能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英子每天哭喊着向妈妈喂奶喝,也学弟弟把臭臭拉在自己的裤子上。目的就是为了让妈妈多关心自己而已。
可是她从来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冒犯到妈妈,为此她也吃了不少苦头。当她受到惩罚时,却不知道为什么妈妈这样对待她。
其实她用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想让妈妈多关心她一下,她也就有了存在感。
我们了解了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引导她改变自己的行为。并告诉她:“妈妈是爱你的,但是这样做是不对的”。
只有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就能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去做。
3、只有经历过,才会有责任感。
总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责任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是你给过他锻炼的机会吗?
当孩子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总觉自己的子女是个孩子。有意无意地替他们把事情做了,更多的时候他们想,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等他大了,再让他锻炼锻炼。
有一天早晨,一位孩子的妈妈在洗手间里洗漱。她每天在上班之前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然后去上班。
可是等她洗漱完了之后,才发现孩子还没有把衣服的纽扣系好。于是她就非常地不满,也就随口一说:“这么一点小事都做不好,还是我的孩子吗?”说着就帮他把纽扣系好。然后就急匆匆的上班去了。
可是这位孩子的妈妈,注意过孩子的想法吗?她只是想快点把这件事情做好,然后赶紧去上班。
大部分家长会像这位妈妈一样,替孩子把事情做了。如果这样一直持续到下去,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态。
他觉得妈妈可是轻而易举地把这这事情做好,可是自己却要这么长的时间,还是做好不好。这也让孩子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从而放弃练习。因为他们会这样想,不管什么时候,我还有妈妈帮助我呢。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没有锻炼的机会,也没有试错的机会。你却想让他成为一个独立的孩子可能吗?
我们只有让孩子清楚知道,一切事情都要靠你自己去改变。而不是我们代劳就能改变的。从而夺取了做好事情的喜悦。
4、犯错是学习的好机会
如果我们一直不让孩子犯错误,那么就不能知道孩子的问题所在。如果不让孩子现在犯错误,等他长大了再犯错误,我们又能解决多少呢?
我们不应该为孩子的错误而感到烦恼,而要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只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能提前解决这些问题。
5、确保把爱的信息传给孩子
无论是谁,我们都会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误会了我们。同时,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父母非常的讨厌自己。
倩倩是一个家庭主妇,有一天她在整理儿子房间时,发现孩子的房子里有两瓶酒。
于是倩倩就拿着这两瓶酒质问他:“这是什么”?
“这应该是两瓶酒吧”,他回答道。
“你少在那里装糊涂了,你最好给我解释清楚,不然…”她质问道。
“妈妈,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疑惑的问道。
“你应该清楚,这是在你的房间里找到的”,他母亲问道。
他迅速的回想这件事情,原来这是他帮朋友藏。于是他就告诉母亲:“这是怎么回事”?
“你少在这里骗我”,反问道。
你爱信不信,说完就摔门而去。
这位母亲肯定是非常担心他,怕他染上什么不良嗜好,可是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却没有感受到一丝一毫。他只觉得妈妈不信任他,还冤枉自己。
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应该让孩子感受到我的关心,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做出改变。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都要正面面对这件事情,用坚定而又和善的态度处理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