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感动了百万人的著作——《追风筝的人》,其戳到读者泪点的关键是一个人——哈桑。不可否认,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赚足了世界人民的眼泪,连我也未能幸免。但多年之后,再重拾此书,看到他的那句经典名言却不得不让我为之感到哀痛和沉思。
大多数人喜欢哈桑多源于他的无私奉献和对主人公也是他的主人阿米尔的忠诚,但纵观全书,哈桑的这种被我们视若珍宝的令万千读者为之动容的“品质”,造就的却是哈桑、阿米尔,甚至是哈桑儿子索拉博两代人的悲哀。
书的前半部分,讲述的是少年时代哈桑与阿米尔之间的友情。在这几个章节中,哈桑的近乎狂热的忠诚无时无刻不在书中体现。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
显然,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甚至是“忘我”的地步。然而,将这种忠诚推向高峰的,是在他们参加喀布尔风筝大赛时,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夺得象征胜利的风筝而遭受了阿塞夫的强暴。而之后所有的悲剧接踵而至:哈桑与阿米尔的友谊破裂,哈桑被迫迁出主人的府邸,哈桑的孩子在塔利班饱受摧残,阿米尔内心一直处于煎熬之中……
当然,造成这些悲剧的根源我们不能完全归咎于哈桑,毕竟他是受害者,在哈桑身陷囹圄之时阿米尔选择了袖手旁观,换句话说,他成了阿米尔怯懦与虚荣的炮灰。
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哈桑这样近乎中世纪“禁欲”一般偏激的忠诚是不是有些过火?我们要勇敢,我们要善良,我们要尽忠职守,我们要责无旁贷,但这并不是不经大脑的愚忠愚孝!就好比面对一个昏庸无道的君王,在外敌入侵之际,身怀经纬之才的你,是选择保卫一个没脑袋的皇帝,还是取而代之救万民于水火?很显然,哈桑的行为更趋于前者。
如果在面对阿塞夫的凌辱之时,哈桑选择放弃那只为阿米尔追逐的风筝,结果又会是如何呢?或许他的主人阿米尔会失望,或许阿米尔会少了一个在父亲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或许他就违背了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誓言,但如果当哈桑向阿米尔解释清楚了当时的一切仍得不到体谅,那么,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是不是显得太过苍凉而悲哀?
不过,时代与社会不同,我不能完全用一个当代人的眼光来批判那个还处在君主制残余尚未消除的年代。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排除大环境等客观因素,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原因又在哪里?
记得书中有一个情节,是成年后的阿米尔打算带着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去美国。但开始时索拉博并没有答应,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要是你厌倦我怎么办?要是你的妻子不喜欢我怎么办?”不得不承认,对于刚刚从塔利班魔爪中逃离出来的孩子,他举目无亲,这些担忧,或者说恐惧,是在所难免的。
有时候,我会把索拉博看作是哈桑的影子,毕竟他们有太多相似之处,而父子血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与其说这是索拉博的恐惧,不如说是当年哈桑的恐惧。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老师教了多年的学生,最终在毕业之后还能记得当年恩师的不是所谓“品学兼优”的尖子生,而是那些天天被老师呼来喝去的“末等生”。在这些“末等生”的记忆里,他们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一张成绩单就能判处他们死刑,所以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赞扬,期盼哪一天,老师可以看出他们除去成绩以外的其他闪光点,故而,他们对老师的夸奖也会格外在意和珍惜,为了满足这个愿望,他们往往会对老师更加热情,而这种热情在老师不再管束他们的多年以后会体现得更为明显。
而哈桑就是这样,越是在意的东西,就越害怕失去,就越要加倍保护,于是就演变为一种狂热的“忠诚”。作为当时阿富汗的底层人,尽管哈桑与阿米尔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由于当时的重重体制,哈桑不得不隐姓埋名,甚至连与他的亲生父亲相认都成了奢望。在他眼里,阿米尔就是他的全部。在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汇是“爸爸”时,哈桑说的却是“阿米尔”,可见这种感情之深。也是由于这种感情,才铸成了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作为那个害怕失去而一再奉献的“施惠者”,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在抚慰内心的恐惧,而作为接受奉献的“受惠者”阿米尔,他却也在承受着“施惠者”的“爱的重量”,在被这种“过分的爱”压得喘不过气的过程中,如果阿米尔无法赋予哈桑等量的回报,那么他就会心生愧疚,甚至产生抗拒。于是,也就有了哈桑在遭受欺辱、夺回风筝后,阿米尔却拒绝见到哈桑,并嫁祸哈桑盗窃而将他赶出家门的桥段。
哈桑与阿米尔的悲哀到底是谁造成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不得不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世间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的。好想对那些如火焰般炽热的“施惠者”说:“请不要这样爱我”。即使是出于善意,即使是出于一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