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一课《对韵歌》,这一篇改编自《笠文对韵》和《声律启蒙》,把两本书中的内容各摘了几句,凑到了一起。
这篇课文并不长,主要教学目标还是识字。不过既然涉及到古代的著名书籍,那也得拓展一下,讲一点古代典籍,这也是课标里要求的文化传承。
课文每句中都有一个“对”字,“天对地,雨对风,花对树,鸟对虫。”课上问学生中间这个“对”,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是“一对”的意思,也就是“两个”,作为一年级的学生,能理解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
要想弄明白这个“对”,首先要从“对联”开始说,每年到春节,门口都会用两张红色的长条纸,各写上一句话,贴在门框上,用来祈福,这就是对联。除了自己家的门框,我们出去玩,很多景点的亭子上,两边也会各有一句话,称赞这里的景物多么美丽,这也是对联。
既然叫对联,那一定是成对出现的,那也就是两句话,一边一句,这两句话可不是随便写的,非常有讲究。
首先就是左右两句话字数是一样的,这是最基本的。不仅如此,左边这一句的第一个字,要和右边这一句的第一个字,属于统一类型才行。对联中的第一句称为“上联”,第二句称为“下联”,看到美景想出一个上联,但下联想不出来了,这可怎么办。古人就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给出了一些参考,并把它们整理出来,写出了两本书,叫《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来自这两本书。
如果上联中第一个字是“天”,那下联就可以对“地”,这就是课文中第一句“天对地”。如果上联中第一个字是“雨”,那下联第一个字就可以对“风”,这就是课文中说的“雨对风”。后面几句也都是这个道理。
《对韵歌》中的“对”,意思是“对应”。
是不是“天”一定要对“地”,“雨”一定要对“风”,这其实也不是的,这还要根据具体的句子去选字,但这《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的确是给出了很好的参考,是学习声律很好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