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虽然这段话的初衷是高度评价魏征的,但同时也说明了历史这门学问对于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汉武帝也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见素有大志的人十分重视前人经验的积累,只有通晓古今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大展身手。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人类与动物有着不同的延续方式。
动物的世代延续,是通过种性遗传实现的。在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动物的本能行为是很少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的世代延续,是通过积累起的遗传,即社会性继承实现的。
人类的每一代人都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一代人的活动,而是在继承前一代人的劳动成果,继承现实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继承以语言文字等形式存在的文化知识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活动,从而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使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
而撰写史书是最好的对前人经验总结的积累与记述方式。
如果没有孔子、太史公、司马光、王国维等大批学者的努力,我们如何能能清茶一杯,三两好友,滔滔不绝地聊起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呢?如果没有胡适之、梁任公、郭沫若等前辈,我等平凡人如何能辨别史料之真伪,继而为己所用,创造新价值呢?
举个例子(请允许我在此赘述)
汉武帝天汉三年,司马迁为因兵败降匈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投入牢狱并施以腐刑,为了心中的理想在死刑与宫刑中选择了后者。
对此他曾长叹“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太史公大业未竟,不敢身死。出狱后继续笔耕不缀,呕心沥血十数载,最终完成一部惊天动地的千古绝唱。
《史记》开启了纪传体通史的先例,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史记》之前,史学多含在经学的范围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书都是附在《春秋》之后的,晋朝荀勖开始吧历代典籍分为甲乙丙丁四部,丙部专记史记皇览,从而史学研究一门才在中国学术领域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当归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司马迁也是站在其父的基础上完成的《史记》。如果汉朝没有司马迁来写史记,日后也定会出来个李迁,王迁来完成这一重任,但至少要推后百年才会出现。
如果人类没有社会性继承的世代延续,新事物刚刚出现,还没等到成长成熟,便会因个体生命的老去而消失殆尽。
现在人都喜欢说因果报应,这个概念最先由佛家提出来的。回溯历史是验证因果的最好途径。当你回顾过去三千年的历史,就会后知后觉的以为发现了事情的因果关系,但是你一旦去查考当代的史料,就会发现这些原因在当时往往并不明显。
西汉的宰相陈平,善于玩弄权术诡计多端,因他而死的无辜者不计其数,晚年自语:"吾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竟一语成谶。
他死后不过半世纪,不仅封地被全部收回,后代也被当街斩首示众,陈家从此一落千丈,再无加封。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圣经·传道书》
我是小憨憨,谢谢你这么优秀还喜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