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死亡?
“我想就跟《植物大战僵尸》一样,要去打仗吧。”
“死亡就是……就是像马航一样,飞着飞着人就不见了。”
“死了就会变成星星了。”
“人死了我们就看不见他了,但他还能在天上看见我们。”
“死了就是搬到一个很小的房子里,里头没阳光,很孤单很寂寞。”
关于死亡,孩子们的说法各有不同。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回避死亡,以致于家长们也不愿意和孩子谈论与死亡相关的话题。
因此,每当孩子问到死亡时,家长的回答都是:
“其实,他只是睡着了。”
“他去了另一个世界,那里没有病痛。去了之后,就不能回来了。”
“小孩子不用知道这么多,到一边去玩。”
尽管家长们避之不及,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死亡已然是无法逃避的话题。
在我小时候,爸妈曾通过将我与死亡隔离的方式来保护我,以避免我受到死亡的打击。
爷爷去世前,爸妈带着我去看望他。爷爷在家门前的大坪上扭腰锻炼,我笑着问:“爷爷,你的身体马上就要好啦!”
不曾想到,仅三天之后,爷爷就去世了。
除了哀伤之外,我非常愤怒,质问妈妈为什么不告诉我爷爷已经卧病三个多月了,那天的见面,原来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没能在爷爷去世之前好好地交流,没能陪伴爷爷走完最后一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爸爸告诉我,他们是为了保护我幼小的心灵,怕我被死亡带来创伤。
后来,当我看到身边的家长们,都在采取隔离死亡的方式教育孩子,我突然明白:死亡教育,不仅是孩子需要面对的,更是家长需要面对的。
死亡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古代社会,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就是说生的事情还没搞明白,谈论什么死?
现代社会,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马东在《奇葩说》总结说: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汉文化缺失的一课。
循环往复的避而不谈,导致成年人对此也一脸茫然。其实,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没有人能绕过去。
“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
我们是时候转换观念了。因为逃避的态度并不会让孩子感到好受,反而有可能导致悲剧性后果。
根据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龄化趋势日渐严重。
因为好奇而尝试死亡的滋味,或者因为疏导不畅而留下心理阴影,或者因为太轻视死亡而在遭遇挫折时选择自杀,都是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现。
我们常会在新闻里看到:
17岁男孩小斯高考后不久自杀,疑因父亲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压力太大。
男孩儿跳楼轻生,原因就只是因为爸爸不让看电视;
一名10岁女孩在家喝农药自杀;
暑假作业没有按时完成,被老师批评,遂跳楼自杀;
13岁男孩儿残忍将母亲杀害,原因就只是因为不服母亲管教,心生怨恨
……
最近,有个9岁的小男孩,因为撞碎了学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惩罚,留下一封遗书之后,从17楼跳了下去。
那个跳楼自杀的孩子,在遗书中用稚嫩的笔迹写着:
“nai nai ,我前天把学校的bo里zhuang sui 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孩子的遗书短短一句话,里面夹杂着拼音和错别字。读着都难免让人心疼。
因为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知和敬畏,我们的孩子也少了对生命的珍视。遭遇挫折时,对抗不公时,孩子们选择了死亡。
他们以为死亡就像是和父母赌气一样,就像是离家出走一样,都可以是抵抗家长的手段,是逃避压力的方法。
殊不知,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永远都不会再拥有。不清楚什么是死,又怎么会认真的活着呢?
因此,对于幼儿的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今我国的现状是,无论文化上还是制度上都存在空白。
在节目「爸爸去哪儿」里,夏克立对女儿夏天的死亡教育堪称范本。
他跟女儿说狗狗年纪大了,活得并不开心。在女儿问狗狗去了哪里的时候,没有回避而是直接告诉她:狗狗去世了,有一天爸爸也会离开。
在女儿无法接受时告诉她,人到了年纪都会去天堂,那里很漂亮,人们会回到最开心的年纪。夏天听了之后很安慰,变得没那么难过了,也就慢慢地接受了狗狗去世的事实。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讲述死亡,适当地给他们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学会正视死亡、尊重生命、快乐生活。
儿童心理学家M. Nagy研究发现, 3~10 岁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存在3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死亡只是短暂的分离,死去的东西还会回来。
第二阶段:认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运的人,是不会死的。
第三阶段:认为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过程。
这套认知理论,证实了孩子是会主动观察生命迹象的。
因此,家长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自然地适应孩子的观察,并予以公开、客观的生命教育。
1、 客观解释死亡是身体功能的停止,如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思考停止等;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具象解释,如鲜花凋零、落叶归根,再到小鱼翻白、小狗死亡,最后再谈到人类的逝去。
2、 通过读绘本、看视频、讨论会等形式开展生死教育,和孩子一起分享《一片叶子落下来》《活了 100 万次的猫》《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等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书本、影片故事。
3、 通过以上的生命教育,孩子开始体验了分离、死亡的悲伤,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遇到植物、宠物、亲人朋友的死亡,家长没有必要对孩子隐瞒,应该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孩子安慰,让他们感到安全和生命的勇敢。
4、 对亲人的思念是人之常情,让孩子知道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尽头,遗忘才是。
因此,我们要常怀思念,更要树立热爱生活、积极勇敢的人生态度,珍惜时光,让生命绽放精彩。
学习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很难,但开放的、诚实地讨论死亡,会远比让孩子独自去理解这件事情要好。
看过《寻梦环游记》的人都感慨,这是我们看过的最好的死亡教育。
这部电影向孩子们展示了:
死亡不是一种分别,而是另一种相聚。
死去的亲人并没有消失,
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陪伴在我们身边。
爱,会一直在我们身边。
《寻梦环游记》中有亡灵节,我们的文化中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都是和已故亲人有关的节日。教会孩子正确地看待死亡,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健康的生命观,更懂得生命的可贵。
在这样的日子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鲜花,食物等,一起去祭奠已故的亲人,同时跟孩子谈论一下这些节日的意义,和孩子一起探索死亡的真相是什么。
清明将至,带着孩子回家扫墓时,你是否准备好了,面对懵懂好奇的孩子,如何解释“死亡”这件事?
“请记住我,在爱的记忆消失前。”
“我会一直记着你,直到我们在另一个世界再次相遇。”
——《寻梦环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