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都是素材,自己烹饪才更有味道

今天阅读了“学习力”的一个章节关于如何高效阅读,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个人知识结构不同、见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所认知世界的方式不同,所以书本的知识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而是拿起素材自己烹饪,才更有味道,才更容易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注:想象一下,那些个明明学过的知识,那些一看就会,不看就忘的知识,最关键的是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将阅读大致分四类,整体阅读、多重阅读、主题阅读、逐字阅读(一般是诗词、文言文等在这里不做讨论)。

一、整体阅读

1.带着目的阅读:向书本提问,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比如我想解决如何阅读的既有效率又有质量的问题?

2.提出问题:

(1)大致浏览封面、腰封、作者简介、大纲目录后。

(2)提出具体问题,比如如何在阅读1小时了解到我需要的内容。

3.16个关键词

(1)16个关键词

(2)关键词可以被“更关键的词”替换

4.3个关键点:将16个关键词合并归类,然后有逻辑、分层次的回答自己的提出的问题。

二、多重阅读

1.明确目的。

2.搭建框架:

(1)搭建整体初步框架。

方法1.有基础的,可以预先构建框架模型,然后根据阅读情况酌情修改;

方法2.没有基础的情况,可以根据简介(序言)、目录、书评等方式制定一个基础框架。

(2)填充框架,将具体内容按框架来划分按图索骥寻找填充。

3.变速阅读:

(1)跳读:和问题不相关的内容、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

(2)细读:自己难以理解的内容、不曾了解过的内容。用于理清脉络。

4.重点精读。着重针对“细读”内容进行二次、三次阅读,每一次阅读都加深理解,多次阅读,主要是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去。

5.归纳整理。框架随着精读的深入逐渐完善,按照逻辑层次进行归纳即可。

三、主题阅读

1.选定主题(针对某个行业)。

2.搭建主题框架。

方法1.对行业初步理解的情况下预先搭建一个框架模型,再来逐步完善;

方法2.对行业不理解或者不太理解的情况下,先找行业中最基础、尽量最全面的3本以上不同作者的书籍(最好是蓝皮书)进行阅读,然后搭建一个初步框架。(随着知识的积累,脑海中的框架模型会越来越多,一通百通,到后面的知识理解起来便更加容易);

3.归纳总结。

三个金句:

1.一切的开始都需要带有目的阅读。

2.阅读第二遍永远比第一遍更容易理解。

3.阅读后回忆,会拥有更高的效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