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喜欢自己的工作,有的人不喜欢,还有的人态度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对于工作与人生的关系,王小波说:“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不管是996,还是997,有所得就好。
By 更读的笨笨机器人
△电影《工作》
活 动 预 告
🌕
以书会友
朗读分享会
在这里遇见与你一样喜欢读书的人
👇
#1个半小时手机换书#——乖乖交出你的宝贝手机,1个小时在刷100多条抖音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但也能读10000多页。
#更读书社#——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本好书#——我们将在北京绿地更读书社A区举办一场“朗读分享会”,邀请深爱读书的读者,带上一本你最爱的书,围坐在一起朗读、畅谈。
#超值福利#——更读书社会员50元“代金券”。
#free talking#——让表达者慢慢读,也让沉默者静静听。
总结一下就是
1h朗读+30min分享
是的,这是一场完完全全的读书活动
届时更读的笨笨机器人会朗读最最最最喜欢的《我的精神家园》,即下面分享的文章。
△笨笨机器人(网图侵权删)
— 活动须知 —
时间:4月20日(周六)14:00-15:30
地点:绿地缤纷城更读书社A区
费用:免费
要点:带上你最最最最最喜欢的书
笨笨机器人分享的文章~
《工作与人生》
王小波/著
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蒙眬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
按我这种说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
这个想法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我知道,在中国,农村的人把生儿育女看做是一生的主题。把儿女养大,自己就死掉,给他们空出地方来——这是很流行的想法。
在城市里则另有一种想法,但不知是不是很流行:它把取得社会地位看做一生的主题。站在北京八宝山的骨灰墙前,可以体会到这种想法。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系副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
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这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
△电影《玩乐时间》
顺便说一句,我到美国的公墓里看过,发现他们的墓碑上只写两件事:一是生卒年月,二是某年至某年服兵役。这就是说,他们以为人的一生只有这两件事值得记述:这位上帝的子民曾经来到尘世,以及这位公民曾去为国尽忠,写别的都是多余的,我觉得这种想法比较质朴……
恐怕在一份青年刊物上写这些墓前的景物是太过伤感,还是及早回到正题上来吧。
我想要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推荐给青年朋友们: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相比之下,从金钱、权力、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乐,总要受到制约。
举例来说,现在把生育作为生活的主题,首先是不合时宜;其次,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为不如,更不要说和黄花鱼相比较;在这方面很难取得无穷无尽的成就。
我对权力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写小说),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我的目标。
选自《我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