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将时间在一维无限的数轴上平铺展开,再以年的时间尺度视角,你可能会能看到稀稀疏疏的时间点,放大至“月”的尺度,便又会发现点变得更加密集,接着再放大至天,时,分,秒......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紧接着一个密密麻麻的点集。
我们重新将时间数轴尺度缩小,回到宏观视野,可以将数轴分为三个时间区域:以当下为基准分割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但由于人是三维的生物,却生活在四维的世界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四维空间的截面:既看不到过去,看不到未来,只能看到此时此刻的世界,更无法去改变。
02
记得有一次我在阳台上看书,然后慢慢沉浸下来,耳边的风声,虫鸣鸟叫清晰可辩;身体里的呼吸声,心跳声若有所觉。
我尝试从时间的维度把自己过去的时间平铺展开,将“累计至今”的时间放在无限数轴上有序排列,无论是悲伤与快乐,不带任何情感和批判地搁置在上面,而我只要在一旁静静端倪。
回到真实的世界中,静静品味自己的悲伤情绪,仿佛在观察另一个人,不用带任何批判的,不用带任何情感。从出生的起点走到现在的“每一个自己”,我想我是一直如此消极的人吗?为什么我会不喜欢甚至排斥现在的这个自己?
是因为我们更想回到过去?
是因为我们不喜欢长大的自己?
是因为我们总是渴望成长为理想的自己?
过去既定的自己,现在成长中的自己还是未来理想的自己,哪一个又是真实且实际存在的呢?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证明与论证:
倘若处于过去的你曾经想象过现在自己可能的模样,甚至一度把想象中的自己作为真实存在,然而事实是现在的你和处于过去想象的你是有差别的,那么这也意味着你想象中的那个自己是真实存在的论证不攻自破。
比如你曾想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读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后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然而结果不是事与愿违就是“移情别恋”。所以说“过去的你”想象的那个“未来的自己”是不真实的,而想从现在回到过去亦是荒谬的,唯一且真实的只有现在的、当下的你自己。
所以说在任何时间序列上的每一个点有且只存在一个真实的自己。
03
那如果在当下突然同时出现两个自己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一位印度哲人克里希那提问:我脸红,我控制脸红,那么脸红和你是什么关系?
脸红的就是我,脸红本身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但是你似乎并不太喜欢这个脸红的自己,这将意味着你是一个怯懦的人,与你想象的那个勇敢、处变不惊的自己大相径庭。但是一旦当你试图排斥脸红的时候就是制造了分裂,脸红和我不再是一个整体,脸红被我当成了“异己”。
再如悲伤,一对失恋的人往往一开始会有悲伤的情绪,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是在自我矛盾中寻找真实自己的过程。
在失恋之前:你拥有他(她),仿佛拥有了一切。
在失恋之后:你失去了他(她),就认为失去了所有。
对比之下,你不愿意接受这个好像已经失去所有的自己,而憧憬曾经那个拥有对方的自己。于是你开始排斥,开始逃避真相,逃避最真实的你自己。但是你不知道无论是悲伤还是幸福,都是你自身,而不是异己,在悲伤产生的那一刻,你就是悲伤的你,或者说悲伤就是你。
当你费尽全力企图消灭悲伤的自己,回到过去那个快乐的自己的时候,你已经开始产生分裂的自己,你对抗的越是厉害,这个悲伤的自己越是成为越重要的异己。
幸运的是,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人类还会反思和思考,会回望过去,从自己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成长。
只是很少人能在当下的时间或遇到突然的情绪失控能做到这一点,不过随着我们沿着时间的数轴越走越远的时候,回头再来将时间按序列展开时也会更加冷静和客观。
因为你发现你已经不是曾经的自己了,也更加回不去,你很清晰看到你就是现在的自己,在当下的时间中你所有的情绪,感觉,情感都是当下的唯一。而你唯一且只能做的就是学会接受当下的真实的你自己,简言之,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