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农民的儿子上山砍柴,大儿子为了给弟弟做榜样,一大早就上山了。而弟弟却先去邻居家借磨刀石,磨了一上午的刀。没想到最后小儿子砍了满满两担柴,而大儿子只砍了一小担柴。
上面这个故事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成语故事。
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但是在最近的实践中我发现,原来我忽略掉了这个故事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以前读这个故事,看到的都是弟弟的做法,要先磨刀嘛。先为工作做好准备,定好计划,这样执行起来可以事倍功半。但是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是常常有急躁的心情的。特别的想要取得成功,而且是快速马上的取得成功。今天读到一本书,然后才恍然大悟。
渴望成功是对的,但是特别着急的渴望成功,就会像故事中的大儿子一样,失去了长期的收益。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提到了两种思维方式:第一种是成长型的思维方式,第二种是固定型的思维方式。固定型的思维方式,认为我们是某种人就一直是某种人,难以发生变化和改进。在固定型思维方式的支配下,我们会特别倾向于迅速的取得成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证明自己是高人一等的,才能得到自尊感和成就感。
对固定型的思维方式而言,失败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人的智商、天赋是比较固定的,一旦失败就证明没有天赋、没有能力,而自己又很难改变,所以失败等于严厉的惩罚。
在对失败充满恐惧的情况下,固定型的思维方式会特别倾向于迅速的短期内见到效果、取得成功。
比如我刚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时候,做过“每日一思”,就是每天思考一些东西分享出来。当时的心情就是偏向于固定型的思维方式,特别想要的证明自己可以做到。但是由于缺乏足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只能断断续续的坚持。而现在我坚持日更已经非常的轻松了,25分钟内写个一千字左右的文章是很轻松的。
但是,如果在我做到这个事情之前,你告诉我我可以做到,我大概也不会像相信,因为这事儿看起来太难了。可是当事情真的去做了,真的到达这一步了,回过头去看又是非常简单的事。只要不着急,做一些慢的、长期积累势能的事情,人的进步是可以很快的。“慢就是快”、“少就是多”这些话说起来很玄乎,但其实蕴含着很朴素的哲学思想啊。
在知乎上你可以看到一些很热门的话题,比如:哪些事做起来无聊但坚持越久意义越大?
这个话题下面的回答,都是一些能够让我们长期做,并且积累势能的事情。你要知道如何为自己磨一把锋利的剑。十年磨一剑,一剑出鞘,无物不斩!
很显然,固定型的思维方式是很限制我们的成长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还会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呢?又如何让自己转变为成长型的思维方式方式呢?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到,当我们对某个孩子贴固定化的标签的时候,会加强他的固定型的思维。即,当你夸孩子聪明的时候,孩子会倾向于自己一直都是很聪明的,因此忽略自己的努力。这样当他在某个领域遇到挫折的时候,他就会直接放弃努力,逃避在这个领域的失败。
比如,一个一直被夸聪明的孩子,在英语学习的时候遭遇了挫折,那么他就会下意识的回避挫折。不断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以便于获取成就感,维持自己是“聪明”的假象。
但是现实生活中家长和老师的夸奖孩子的时候,都是夸孩子“聪明”,而不是夸孩子“努力”,这是个很值得大家重视的事情。就像科学家的努力科研得到成果,却被人称为“天才”一样,这会很损伤人努力做事的积极性。
对了,以后鼓励自己的时候,也不要吼“我是最棒的”了,要吼“我是非常努力的!”。
固定型思维方式会让我们在某个领域遭遇挫折后裹足不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塑造自己的成长型思维呢?
《终身成长》告诉我们,成长型思维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挫折且越挫越勇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变得更好,在一生中无论哪一个时间段。首先你要认同这个观点,如果你觉得我没法说服你,你可以去翻看书中的种种案例,我相信作者应该可以说服你。
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四步方法可以走:
- 接受:接纳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不因此自责和排斥,保持允许和接纳的心态。
- 观察:找到触发自己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诱因,何时容易出现,出现后造成怎样的影响?
- 命名:给自己固定型思维模式起一个名字,将其人格化形象化。
- 教育:认识到固定型思维模式存在的本意是为了保护我们,想象自己再教育TA,让TA学会用成长型思维方式面对问题和挫折。
大部分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形成,都是因为我们被失败和对失败的恐惧形成的。我曾经也面临过严重的失败,那个时候我万念俱灰,好像一旦失败,一生就都是失败者了。
但是在《终身成长》中,我看到一个案例又让我重燃信心。
美国NASA在筛选宇航员申请时,他们拒绝了那些经历简单、一帆风顺的人,而是选择了那些曾经经历过重大失败并重新站起来的人。
你失败过吗?
如果失败过,就站起来,去征服曾经让自己失败的事情!当你重新站起来之后,你要比那些没有失败过得人,变得更加强大。
引用一句很常见的鸡汤: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