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一人坐在空落落的房间,外面的色调是鹅黄般的暖,太阳刚刚起床,还拉着云帘试着新衣,台阶下的小猫软软地躺在地上,露着肚皮,像一块果冻。
大脑一片空白,内心却悄悄沉淀。思绪却回到了最初的源头,匆匆那年,你嘴窝的微笑,你风发的意气,你细腻的语言,你谆谆的教诲,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在我们写作的起点,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他可能是名家,也可能是网红,更可能是你的亲人,父母,或者一个偶然认识的朋友,开启了你热爱写作的生涯。
你的良苦用心,我的坚持不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带给我们的影响往往更加深刻。
@CY思雨 是我妈妈吧,小时候我妈给我买很多书,很多杂志,在我还不识字的时候,我妈妈躺沙发上看书,我就学她,看不懂书,也拿一本书捧着,哈哈,后来看着看着就开始写,我妈会给我买很多我喜欢的本子,我写作一开始没那么多伟大的目的,就是生活给我带来了习惯,只要我妈爱看,我就写。这是很多时候我坚持下去的理由。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豪情,在听从我内心的呼唤。
@爱吃素的大叔 以前我不爱看书,打游戏,打篮球。毕业后我看了《平凡的世界》有了一些感触。再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原来写作还可以这么有趣的记录自己的生活。接着我又看了《诛仙》、古龙金庸的武侠小说,特别是古龙,深刻简练飘逸的文字风格,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小楼西的帐篷 从小就喜欢写字,也上过作文班,但培养起来的也就是对文字肤浅的虚荣感。在课上写小说,在课下给女孩子写诗,作文考试时,写上一纸的大道理,拿个议论文的高分,越写越没什么兴趣。
如果到那时为止,可能就写些自以为是却见不得人的小说了。
后来开始读了很多书,运气很好,乌七八糟的读得很少,从《老人与海》到《复活》,开始能读懂但真正引起兴趣的,还是中国文学,老舍的《茶馆》离着不知道多少年,但感情是通的,语言上的细腻程度很惊人。再写文章,就时时望着高山,写完总不满意,但至少,虚荣心不见了。
有些事不会忘记,有些话永远记得。
@小丸子 我的写作,爸爸是我影响最大的人。小学的时候,开始写作文起,就经常得到爸爸的指导与启发。当时的第一篇作文是《我的爸爸》。很幸运得到了鼓励。
因为我的爸爸也喜欢看书和杂志,经常有一些很新颖的想法和角度来看问题,我遇到问题就会问爸爸,比如对某某事有什么看法啊等等,给我的指导让我往往能够很完美的完成一篇文章,又能观点明确。
大学看书有个习惯就是写读书笔记,看一本就写,包括摘抄等,学了很多东西。下了写了两个笔记本。到现在一直坚持。所以,写作对我来说,是一段很重要的成长和经历,给了我很多乐趣。
感谢当时严格要求我的你,还好我没放弃。
@桢爱桐行 有两个人,一个奠定了我的思想,一个培养了我的习惯。姥爷是个老师,爱好爬山看书写字,和他在一起就是看着满柜的书,硬是要我看,还让我练毛笔字,后来也就对书和写作有了感觉。
习惯的养成是在初中,语文老师让每周写周记,其实很不喜欢写日记,从来都是流水账,直到有一天我把和自己的对话写在日记本上,那种在纸上和自己心灵的对话,让我喜欢上这种方式,每周都会把一周的所想所感写下来,以至于后来高中的每天一篇。
很感谢他们,让我有了现在的爱好吧——写作。可以将自己写进文章,在字里行间感受自己的内心。
最幸福的事
对我来说,影响最大的人应该是我的母亲。还记得小时候一放寒暑假我就会被送去书屋。从一开始的皮皮鲁、马小跳,到牧玲等人的动物小说,再到鲁迅朱自清的散文,乃至老子孔子,读书渐渐打开了我的视野,也让我知道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我最感到幸运的一件事就是曾有一段专心读书的时光,没有什么羁绊,也不用去考虑什么事情。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跟人物形象,至今还烙印在我脑海中,他们的精神,有的已成为我的血和肉。
读书是孤独的,写作也是孤独的,文学更是孤独者狂欢的盛宴。
昨天问了一个写作的初学者:“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问完我就后悔了,写作哪有什么目的,但他还是认认真真地回答了我:追求文学的美跟提升自己。
我又问他:“如果没人看呢?你还会坚持吗?”
“当然还是希望有人看的,没人鼓励真的很难走下去。”
这样的矛盾心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吧。那么现在正在行路的你,又是靠着什么迈出那下一步的呢?
你觉得自己不知道答案,但你却在往前走,其实你早已有了答案。虚荣心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可以拥有,但不可放纵。
在写作的路上,有坚持文学纯粹性的殉道者,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为文学被排挤进行着救赎。
也有砍掉一半十字架“轻装前行”的“聪明人”,虽然一时走得快,但到了沟壑前却一筹莫展。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写作的路上不停地反思自己,不要到了写作的沟壑前,才懊悔往昔。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往期活动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