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有幸读到这本书,被深深地吸引了。
(一)书的魅力
尽管本书前面两节说了比较多杨百顺爷爷那一辈的人和事,复杂的人物关系绕得我有点头晕,坚持看完前面几个章节,到杨百顺的故事,就很顺畅了,越看越吸引人。
最后几乎是熬着夜一口气看完。
本书里把每一个小小的人物都表现得很鲜活。
我时常在想,那位下嫁杨百顺哥哥的女子后来怎么样了?杨百顺的老婆跟人私奔了后来怎么样了?杨百顺那被人拐走的女儿有没有找到?
到下篇,牛爱国的老婆怎么就两度出轨了,私奔了就过得好吗?牛爱国的情人留了一句什么话?罗长礼(也就是杨百顺)留给罗安江、罗安江留给曹青娥(巧玲)一句什么话……
太多的疑问,太多的未知,引发思考。这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
(二)感受孤独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孤独。
人的这一份孤独,其实也可以说是没有找到心灵相通的人,没有共鸣,宁可独自一人享受孤独。
书中的一些人,看似会说话,拿不定主意、有心事的时候还是想找人说说,找的人可能是别人的老婆、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
心性对了,两个人也能聊得来,聊着聊着,就有了故事。
与其说每个人都是独孤的不爱说话的,不如说没有遇到心中可以吐露心思的那个人。
遇到那个人,也许很难。
(三)走进书里
夫妻之间,如吴摩西和吴香香,亦如牛爱国和庞丽娜,平常里没话说,日子久了,出轨了,私奔了,也没有什么感情了。
父母子女之间,如杨百顺兄弟和他的父亲,没有交流,全凭父母就决定了子女的命运,父母拼命维系着父子关系,想要掌控子女,子女拼命反抗着想要挣脱束缚,甚至由爱生恨,离家出走。
朋友之间,如牛爱国与杜青海,再知心的朋友,长时间不联系,也容易渐行渐远,情意虽在,但真正能说得上话的并不多。
虽然书中的那个年代,离我们比较远。
(四)回到现实
一代人与一代人,沟通交流是一直存在的,更多的子女,更愿意和同龄人交谈,不愿意与其父母交谈,久而久之,三观不一致,也就形成了代沟。
想想,已经多久没有跟父母说句知心话了。不是没有心里话,是说不出口,更不知从何说起。住在一个屋檐下,由亲情维系着亲子关系,思想上几乎很难交流,往往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想想,已经多久没有跟朋友说句知心话了。不是没有心里话,是很难找到说心里话的人。愿意聆听的朋友,往往就那几个。更多时候,忙碌的生活,能坐下来听你细细唠叨越来越少了。
夫妻之间也毅然。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迷上了电子产品,没事喜欢刷着手机,喜欢在某个网络的角落,得一席之地,或是听听歌,或是码码字,或是打打游戏,把孤独当成了一种享受。
(五)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我们和吴摩西一样,人生的哲学,离不开,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也许,我就是我。
一个人来,一个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