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闺蜜和我吐槽自己的失败相亲经历,有点让我哭笑不得。一个在公立小学做老师的小一岁的男生A,嫌弃在一个只招清北的单位工作的闺蜜工作不好且年纪大;一个大专毕业的大12岁的包工头B因为闺蜜是清华的所以不愿意接触;一个秃顶油腻且自视甚高的华为工程师C嫌弃闺蜜不够崇拜他。这三个人,都是闺蜜妈妈介绍的相亲对象。在我们朋友看来,闺蜜没有和ABC中任何一个人谈恋爱,都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但是在她妈妈眼中,这三位都是很优秀的存在,而他们没有和女儿谈恋爱,只能说明是自己的女儿出了问题,是她不够好所以别人看不上她。
“你都这样了你还挑什么挑”、“人家都看不上你,你以为自己很优秀吗?”、“你就是太挑了所以才会被剩下”。这就是家长给她的灵魂三连击。久而久之,闺蜜在异性面前更加的小心翼翼,她经常用冷漠的语气和异性沟通,营造一种高冷的“莫挨老子”的人设。但作为朋友的我们知道,这只是她的保护色。
最让人心疼的是,有次我问她为什么和我说话就可以温温柔柔可可爱爱,和男生说话瞬间变得直来直去凶巴巴。她说因为高中她和有好感的男生撒娇让他帮忙提包,结果被怼回来说“你自己不长手吗?”从那以后,她明白了不能和没有确立关系的异性这样说话和请求帮助,但是这样往往却很难开展一段新的恋情。
我听了真的哭笑不得,在我看来,男生的这句话就是一个不懂事的毛小子口无遮拦。包括她失败的相亲对象,不是自视甚高,就是自知条件不够所以不愿意接触,这都很好理解。但是最让我费解的是,为什么他们总是要习惯性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可事实明明却不是自己的问题。
其实万事都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无非是出于对“世界是可以被我控制的”这一个美好的愿景。他们相信,只要我乖乖的做好我认为应该做的,那么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坏事就不会发生在我头上。就像闺蜜的妈妈认为,只要闺蜜不挑,那么她就不会像别人一样剩下。就像闺蜜认为,只要对普通的异性不表露任何的好感,就可以避免自己被伤害。他们不愿意相信,世间万物,我们能够控制的部分少得可怜。
所以一旦事情超出自己的控制,他们会疯狂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好让自己从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中逃开。这样,是给自己了一剂解药,仿佛只要解决了自己身上这个“问题”,那么事情就会变得重新可以控制了。而真正存在的很多客观问题,有时甚至是简简单单的“运气”的原因,他们都会残忍的把帽子扣在自己头上。
更可怕的是,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你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一定找得到。
——为什么我都标准这么低了还是找不到男朋友?一定是我自己不够漂亮不够温柔不够能赚钱。那我换工作,去减肥整容,我说话嗲嗲的,这样就可以找得到男朋友了。
更残忍的是,当我们看到别人遭遇了不幸的事情,我们的本性会告诉自己,一定是他们出了什么问题,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就是在暗示我们,只要我们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
我们在用谴责受害人的方式来安慰自己。
——你这么大了怎么还没有男朋友?你就是太挑了。
——我已经很不挑了,我都没什么要求。
——那你就是还不够不挑。
我们从小被老师、被爸妈教育,遇到事情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谦逊、懂得反思的好孩子。我们学会了遇到事情都先认错,但是我们没有被教育的却是如何客观的看待失败,如何在受挫之后重新站起来。当我们日积月累的认为一切问题都是自己不够好造成的,那我们如何去接受自己好好生活呢?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自己是受害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却是生还者。在经历了那些磨难之后,我们仍有能力继续生活,不是恰恰说明我们没有选择忍受原本就不对的事情继续下去,而是勇敢的选择结束吗?
我们本不该被这样对待的。很多时候只是运气不好罢了。
我们已经反思的够多了。我们不需要过分的检讨自己,我们还可以继续的爱自己,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