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像是三九天的一盆凉水,把我一下从不知道哪来的优越感和舒适区中浇醒了。清醒的我一边打着冷颤一边琢磨,我这几年都干了点啥让自己成长了,心智涨了?认知转变了?概念更新了?......并没有,浑浑噩噩的过了十年,就这么生生的混回来。满腔疑问之后光剩下了庆幸,好在我还算年轻。醒悟以后的我像是一块干海绵,寻找任何一个能够让自己变优秀的机会,我看书、听讲座、买专栏、写笔记、记录时间和注意力的消耗,也在觉得自己似乎在慢慢的成长。今天就分享点读书时候遇见的事。
找书
两个多月来,陆续看了7-8本书,买了20多本还在等着看。我是怎么看找这么多的书的呢。没有书单,那怎么找呢。第一步就是看看大神推荐的。看李笑来推荐的《人人都能用英语》、《七年就是一辈子》、《演讲的力量》、《领导梯队》、;罗胖推荐的《细节》、《巨婴国》。这些书应该都看一阵子了。
第二步,我是采取看书的时候,找书中提到的书,一般牛逼作者推荐的牛逼书质量都不错。比如《粉红牢房效应》、《清单革命》是《细节》里面提到的,《思考,快与慢》是《把时间当朋友》里面提到的。
第三步,对于选中的书我一般都会现在豆瓣上看看评分和书评,再决定是否购买。
由于阅读这个事本身没有什么目的性,就是抱着涨知识的目的,逐渐学着只字不差的读,然后做笔记。就这么着,我碰到了一本书《这才是心理学》、豆瓣9.1,再版9次,书评评价也不低,果断买来看,也算了解了解心理学,开卷有益么。
而自打我看上了这书,才觉得阅读也是很吃力的一件事。
特别的晦涩的事,我是怎么坚持读完半本的。
只看了半本还有脸说?权当是交流心得体会了。这本书长得很像大学的课本,序言毕竟是作者的话看的还不算吃力,自从进了正文,那真是横拢地拉车一步一个坎,可能是翻译的缘故,这书在我看来已经算很晦涩了。开始的时候一段夹杂着几个外国名字和专有名词,别说扫着看,只字不差的读有时候还看不懂,明明一句话字都认识,就是理解起来费劲。咬着牙看了半本,前半本这书都在论述如何科学的研究心理学。说了不少方法,也能在咱们生活中得到印证,比如买车,即使你之前想买车,做了好久的功课,决定买帕萨特,结果家里亲戚有人买了,你问他怎么样,亲戚说特别不好。那你就可能被他影响否决自己的调查结果,实际上你的调查结果更客观,你却轻易被眼见的实例而影响,这种现象叫见证和个体研究。看的前半本全都是类似这种科学方法的说明。
我又是怎么放弃的
其实每天都在做心理建设,非常纠结,每天都在纠结要不要停下来。又总是劝自己,毕竟是学知识,晦涩一点有什么,没准哪天能用的上,而且光看这么一本书就要放弃,还能干啥。最后我是怎么放弃的,还是因为豆瓣。一天闲下来又去豆瓣看书评,看到豆瓣上说这本书不适合初学者,不适合科普等等等等。这些评论似乎一下子帮我坚定了信心,毅然决然的放弃了阅读。放弃后反而觉得放松下来了,每天像做作业一样阅读,真是没有快感。我觉得在阅读上,我是应该把效率放在首位的,我指的不是看的多快,而是理解了多少。两本书,还是应该选用自己理解的快,读的效率高的书先看。我也不知道这么做对还是错,至少我在读换了的那本书后,还能沉进去,联系生活。反正这就是心理学这本书没有丢么,以后需要体系的时候,或者完善知识结构的时候再看。
仅仅一点读书的小感想,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