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感觉自己有些懈怠了,状态时好时坏,要么激情满满,要么神情低落,地铁都总坐过站,这个时候就是去家塾群找同学们的家书读,似乎又注入一些力量。这次体验让我感受到共修的一大好处,就是你不会觉得孤单,也不会害怕,因为你知道自己这滴水只要和大家在一起就不会干枯!状态不好,也允许和接纳,相信自己早晚会迎头赶上。
一.和孩子共读的收获
1.为谁读书?
我工作的团队组织了公益活动,周六亲子共读经典,因为疫情等各种问题搁浅到三月中旬才开始。作为负责人,面对只有一名家长报名,并且还是同事,说真的,内心多少有些不想开展这个活动的退堂鼓,临开课前一天鼓足勇气给授课老师汇报,没想到这是老师意料中的事,而且没有丝毫影响她的热情,她说当年她就是从一个孩子开始带的。说真的,她的这份笃定,“只要有一个人来,我都教”,也让我终于安定了下来。
开课了,只有两个妈妈带着孩子参加,其中一人是我。她问我们为谁读书?孩子们都回答为了自己。
其实我内心多少是想着是为了陪孩子学习经典,自己也可以跟着学习,但如果没有孩子,我肯定不会报名。当然也有凑人数的想法(毕竟我在配合老师啊)否则,我怎么会有招不到人就不想读的心思???又想带孩子周末去大自然,又想自己去明士班上课,不好请假等各种小九九,回想曾经还会有为了家庭学习(一个家总要有个代表吧?)为了家族学习(爱人一家,我自己家,还有亲戚一大家子人),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家庭的和谐,可我似乎真的忘了,我是为自己读书,甚至,有的时候,我是不是为了打卡而读书呢?想到这些,真的吓得汗毛都立起来!
老师继续引导,大意就是现在的孩子上学很多都是为了父母读书,为了父母考试,家长参加学习呢,又是为了孩子读书。可我们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读书!所以我们读书跟多少人一起读没关系,跟别人读不读也没有关系,我们都是为自己读书。十年以后,你们一定会感恩现在的选择,因为每天跟经典,跟圣贤的能量连接,你们的人生就会不一样!
我听得很汗颜,跟孩子读,才暴露出我的念头太杂了!
2.你是读,几年就出一本的书,甚至一年出好几本的书,还是读几千年几百年才出一本的书?
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经典的宝贵,和教材,和课外书的区别。我们炎黄子孙几千年都需要学习的书,那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孩子们和妈妈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向孔夫子行四鞠躬礼,指读开始。
从此,没有到书院上学的孩子,晚上终于有了亲子共读的机会。深深感恩,《孝经》100遍,开始。晚上8:00左右,我也放下了手机,和孩子开始读书,她教一句,我读一句。每天晚上我又多了打卡的内容,难能可贵的是,实在我有事不能陪伴孩子,孩子爸爸也愿意共读。
今天共读的过程,发现孩子专注力真的比我好太多。我会读错,不管是字还是音,孩子就不会。我心里面还是会东想西想,她真的很专注,我这个妈妈还是挺惭愧啊!杂念太多了,这也照见了我平时读书样子,必须加油啊!
这次明士班听张老师也分享了,他每天要两个小时读书的体验,每天耳提面命,古人所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现在终于有一些体会了,偶尔的灵光乍现,偶尔的气血舒张,偶尔的时光飞逝,偶尔的默然欢喜,真的让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太幸福了,而作为能去青山书院读书的我。太幸运了!现在老天安排了,我能够如此轻松跟孩子一起共度经典,不再需要跟任何一个人做思想工作,真的是太感恩了。
二《云图》观后感
上次看的电影确实是有些不太好理解,“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从子宫到坟墓,我们都与其他人紧紧相连,无论前世还是今生,每一次善行,每一桩恶举,都会在未来轮回。”我个人最深刻的感受,众生不在外面,在里面。众生只是为了让你看见自己。
过去总想帮助别人,无论是身体上不适递上一支佑三,还是热情推荐其他疗法,或者内心苦恼烦闷,就会推荐书院课程或相关连接。现在忽然感觉,其实,最该帮的就是自己,最该爱的也是自己,最该学的也是自己。这不是自私。要尊重自己内在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用一个标准来评判自己。当我真正能看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时候”,我相信,那才是“我好了,我的世界就好了”。这次《六祖坛经》讲“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我似乎隐隐觉得要触碰到真正的自己了。当我内心有贪嗔痴慢的时候,外界自然就会有这么一个人或事来提醒我。问题真的在于我内在,不在外面。而所谓的善恶,也就是因果的循环,有“我”在,“轮回”就在。
三.线下分享会
首先要特别感谢孝平学长,一直深感学长们行得好,特别想亲临线下的学习。第57期基业常青结束,孝平学长如约通知了我参加她们组织的线下分享会。座位以新老学员分区落坐,新学员七天刚出炉的“醒来“从每个人脸庞所绽放的笑容透出亮光,老学员更多的是坚持下去的淡定和喜悦,小路学长反复点题“生命的真相”,新学员们分享到“孝”的主题让我多次落泪,时常又把我拉回当年的课堂。想想自己还是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却还是有各种理由做得不够彻底,决定今年一定要复课了,专心做做一次“学生”,虽然第一次参加33期是抱着试试看的好奇心,也让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跟着书院到了现在,却发现很多基本的逻辑框架还不清楚。特别想把家塾群的线下活动开起来,现在有了一点点感觉,见面和线上的区别还是很大。
还有一个特别的收获,认识了一位朝鲜族女孩,从她的口中我才得知“鲜族男人不下厨”,是民族的风俗。而在过去我和婆婆妈之间,就因为我不知道的这个风俗,闹了多少别扭,只要爱人在家里做点事,我就会没有好果子吃。想想曾经那段难熬的岁月,现在已经化成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婆婆妈对我也是包容的,不是儿媳,而是女儿。这种既惭愧又感动的感觉包围着我,让我真的觉得除了感恩再无它言。
最后,做好自己,不要活在他人的想法中,“不解释”是我决定经后采用的一个方法。
【家书年传:修身之外无事明之外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