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阵子在河南三门峡出差的时候,去了趟函谷关,就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秦国的函谷关,它目前属于三门峡市下属的地级市灵宝市。
当天我五点五十起床,六点四十坐上开往三门峡市的汽车,本来想到三门峡市里转火车去灵宝,但在汽车上听了乘务员的建议,坐了一个半小时汽车到三门峡西汽车站,然后又坐了一个小时的汽车到灵宝火车站。最后在灵宝火车站坐了半个多小时公交车,穿过一系列乡村和郊外,终于到了函谷关。到的时候已经十点多了。
这个地方是函谷关镇王垛村,位于灵宝市往北十五公里处。不管你从哪来,如果想去函谷关,到灵宝火车站坐公交车,半个小时即到。当然,包车和自驾另当别论。
函谷关虽然有名,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具体在哪,我之前也只是有个大概的位置印象,但具体属于哪,也是去了三门峡才知道,它位于河南陕西和山西三省交界处,往西五十公里就是陕西,往北过了黄河就是山西。
2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大概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它处在古代洛阳到西安的通道上,这条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因为深险如函,所以古称函谷。函就是盛物的匣子或套子,一般形容幽深或者封闭。三门峡这个函谷关叫秦函谷关,西汉时函谷关被东移到洛阳新安县一带,那个叫汉函谷关,曹操还建过一个魏函谷关。但一般说的函谷关还是多指这个秦函谷关,因为函谷关最出名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个秦函谷关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北面是黄河,南面是秦岭,是秦国通往东方最重要的通道,也是秦国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重要地理因素。
函谷关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可以看看地图。网上有很多地图,为了避免涉嫌挪用他人图片,我自己在一张地图上画了个比较拙劣的示意图,勉强可以标示出当时秦国周边的地形位置。
当时秦国的核心地区在关中地区,也就是今天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秦国的主要对手都在东面和南面。要进出秦国,主要有四种方式:其一是正东面的函谷关。其二是东南方向的武关,该关也在陕西和河南交界处,目前属于陕西,它直通河南南阳,南阳战国时期多属于楚国。其三是陕西和山西交界处的黄河,但黄河的渡口是有限的。其四就是南面的秦岭,这里大山重叠。
从地图可以看出,攻打秦国难度极大,要么得越过大山,要么得越过大河。
该段黄河南部以西的陕西地区当年叫河西地区,战国早期(前409年),魏文侯用吴起为将,从秦的手里夺取了该地区,拥有这块地区,就可以直接威胁关中。但是后来这块地方又被秦惠文王夺回去了(前330年)。这样,除了义渠(前272年灭),大概在战国最后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秦岭和黄河以一个反“L”形包裹着关中地区,形成了天然屏障。守住黄河渡口,守住函谷关和武关,守住秦岭的关键要塞,就可以保证没人能攻进来,就能未战而先立于不败之地。
这和东方各国都相对平坦而容易腹背受敌的地形完全不同。这种地形,只要不犯大错,足以自保,当然,时机成熟,则可以出关逐鹿。东方诸国曾经五次合纵,但基本都在函谷关前无功而返。西汉贾谊说:“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个“关”就是函谷关。而关中地区的这个地理优势也往往让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开创基业的地方。
3
函谷关的旧关楼早就不存在了,现在的关楼是90年代根据汉墓中出土的砖上的画像仿建。虽然是仿建,但是还很有气魄。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还是当年那个地方,地形还在,神韵还在。走到关楼上前后看一眼地形,就马上明白,为什么这个地方是战略要地。关前一片开阔,还有水流过,而关后则是夹在两山之间的一条小道,就像一个大喇叭,关前的开阔过了关马上收了起来,成为一条小道,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种地形决定了只要守好这个关口,纵你雄师百万,也徒呼奈何。
函谷关后面那条小道叫函关古道,在两山之间的深沟里,山上都是树木,而这条道路却整修得特别好,在荒郊野外,显得格外干净整洁,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每天都有人在打扫,从路边堆起来的小土堆看,可能真会有人来扫一扫。这条路现在大概三四米宽,据历史记载,当年是“车不方轨,马不并辔”,就是车和马都不能并行,秦军东出一般多走这里。游人一般到古道口看一眼就回去了,但我还是往里走了一段,既然来了,必须得进去走走。里面一个人也没有,确实是空谷幽深。当然,可以看到远处高处有公路架在谷上。函谷关的南面有崤山山脉,古代洛阳到潼关之间包括这一段在内的一些古代道路叫崤函古道,以前中学课本里著名的秦晋崤之战也发生在这一片。我当时住的那个小镇上也有崤函古道方位的标识。
地形是死的,人是活的,当年还是有人用自己的办法算计着绕过函谷关。搞胡服骑射改革的赵武灵王曾经想绕过黄河,从现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草原直接往南攻击关中,如果当时骑兵训练得当,这倒是个很好的想法。可惜赵武灵王之后就在接班人问题上犯了大错,他废长立幼,又心疼长子,自己壮年退位,又想重掌政权,首鼠两端导致出现动乱,45岁的一代雄主被活活饿死沙丘宫,实在是非常可惜。他要是不在政权上整这些幺蛾子,他那个想法也许有机会实施,结果如何还真不好说,他的能力也绝对可以和他一手支持即位的后辈秦昭襄王一较高下。秦灭亡后,刘邦也进入了关中,他也不走函谷关,而是南面的武关,武关那条通道狭长,也不好进来,但全赖项羽吸引了秦军主力,他才得以先进入关中。
4
函谷关在秦汉后就逐渐式微了,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出镜也比较少。这里有几个因素。首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通道增加了,尤其是黄河水运能力的加强,让函谷关不再是东西通道上的必经之路。对于关中而言,函谷关“东西锁阴”的地位被古道西头的潼关所取代。之后很多稍强大点的北方王朝如曹魏、前秦、北魏等都能够同时占有关中和中原,这说明崤函一带已经不具有天险优势,函谷关成了内关。其次是关中地区开发较早,加上战乱,耕地和植被破坏严重,经济逐步衰弱,它的经济中心的地位逐步被中原和南方更加富饶的平原地区所取代,经济中心的转移,伴随的是政治中心的转移,既然不如人家富饶,那么关中就不再是必争之地了。唐以后的几个大一统王朝,都不以关中为根基,也不在关中定都。其三就是中国的军事对峙格局逐渐从东西对峙变为南北对峙,早期的周伐商,秦统一六国以及楚汉之争,都是东西对峙,但之后,尤其是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成熟和强大,中国的军事对峙逐渐变成了南北对峙,南方的王朝对抗北方的王朝,尤其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王朝。这样,函谷关作为军事隘口的地位就急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在南北对抗中更为重要的雁门关、山海关等。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大家对函谷关都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地,当天我在函谷关发了个朋友圈,好多朋友惊呼:函谷关原来在河南啊。是,虽然它很有名,但在时空上,似乎又离我们很远,尤其在时间上。在离我们更近的历史里,它的重要性和出镜率远不如其他关隘,当然,现今它作为景点的宣传力度也远不如其他地方。
5
景区服务还可以,但旅游宣传很一般,来的人并不多,还是以自驾和旅游团为主。从市里过来有两趟公交车,两趟车各自的发车时间间隔分别为半小时和一小时。一路都是偏僻的村子,确实也没必要发车太频繁,但这也多少会影响函谷关的旅游产业,尤其对我这种散客的影响。
函谷关关门里有个小展馆,里面有函谷关沙盘和大事记,我在这里发现一个大bug,展板说“前约370年,魏攻打秦,魏文侯用吴起为将,带兵进攻秦国。攻取函谷关后,连拔五城,夺取河西之地。”很明显这里把时间弄错了,前370年的时候,魏文侯和吴起早都死了,这里应该是约前409年。这种错误不应该,还是做得不够细致。
在那边出差待了快一个月,不去一趟函谷关是说不过去的。我知道路远,之前也做了仔细的路线规划,但即便是中途没有浪费时间,来回路上还是花了六七个小时。不过,去一趟函谷关,以后就算再不去三门峡,也没什么太大的遗憾了。当然,如果有机会再去一趟水电站,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