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17-11-15 价值人生 life198012
读懂博弈论对生活、消费和投资都有很大的帮助。本公众号前面分享了纳什平衡、手表理论的博弈。本次分享一下“协和谬误”和“双十一疯狂购物”博弈带来的启示。
有个学生成绩出色,得到的奖品是旅游券,可以到境外免费旅游。而对于不很富裕又没有旅游计划的大人们来说,这是个难办的抉择。学生到境外去,必须要有大人们的陪同,这样又要算上至少一个成人的费用,而且费用要比学生贵很多。不去吧,会可惜了这张免费旅游券。这是商业促销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免费旅游券是对学生的一个奖励,而且没有家长会否认这个奖励的价值 。而且丢了可惜,如果利用这次机会出去旅行,也是一种不错的抉择。分析一下不难得出,选择去的概率还是很大的,而且很多是一家三口都去。
到了电影院发现这部电影没有意思,为了沉没成本很多选择还会看完这部电影。报了很多班因为没有到期,订了很多微课没有完成,一些虽然没有效果,还是硬着上完了。除了一些不愿意浪费(这次不上完,下次换了别的课,还是会这样)认为选择什么都一样的之外,其余的很多是沉没成本在作怪。这种现象叫做“协和谬误”。而需要持续投入的那会因为所谓的”理性“导致更坏的结果,比如给了骗子钱为了要回来继续给骗子钱,比如谈恋爱不合适不愿意放弃沉没成本继续投入时间和金钱,比如油井没钻出油来舍不得弃井,比如投入一个公司亏损着没有愿意收购的,为了以前的亏损还继续投入。
无论商业、投资还是生活,我们要了解到这一点,有得有失,分清得失。像用兵一样损失了打不赢就跑,留下力量以备待战。不要让沉没成本成为不能东山再起的绊脚石。在投资中,注重客观基本面,账面上的赢亏和标的未来的上涨下跌毫无关系。忽略账面上每只标的的赢亏,大局观的把握整体组合,实现整体的赢利。在生活上,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立足于现在做未来的决定,不受沉没成本的影响,是成功的因素之一。
商家的促销手段还有节日打折,这不双十一刚过完,很多段子都出来了。“其实之前下载购物APP是为了省钱,结果......”“双十一让我明白,有些东西,即使打半折我也买不起”“双十一最该打折的是什么?自己的手。”“我又参与了一项上千亿的项目”。
”双十一“、”双十二“这些吸引消费者消费的日子,造出了各种的节日促销。出现网商以后,消费者们都不是傻瓜,从网上找促销价格实在的,货比三家。而且出了一批比价网站,网购经验的文章等等。最精明的消费者,会提前罗列出来自己需要什么,到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抢促销的东西,商家也最不喜欢这类消费者。聪明的消费者就是制订计划,然后潜伏等待。
对此,商家无奈也变化着策略应对。日用消费品搞”天天特价“,一会儿这些商品打折,一会儿另一些商品打折,不仅吸引消费者,还能和竞争者进行”错位竞争“。但是时间一长,消费者都掌握了规律,从网上了解到了促销的信息,专门等候买打折商品。一些不急着用的商品,等待上一阵也没有事儿。这样提高了商家的等待成本。
商家为了应对,也制订了策略提高消费者的等待成本。就是在商品数量和价格等方面做文章。清库存再不买就没有了、再不保就没有性价比这么好的保险了、现在买了给你打折后面不仅没有折扣价格也会慢慢的上涨,此类等等。
然而,一些降价类的商品,如电子、服装、奢侈品之类的这样做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因为无论什么手机、什么高端品牌服装,新品过时了和反季的价格一定是会变低的。这样做容易丢失信用。所以,这类商品最初的定位就定的比较低为好,这样没有了降价的空间。
而一些稀缺品、有提价空间的商品和服务却可以和消费者进行一场心理博弈。如某某网站推出了一款个性化的教程,比较优惠。优惠期限到几月几日,几月几日以后恢复九折,最后恢复原价。个性化的商品、珍藏品等等很多都是这样。这样,有耐心等特价的消费者一见要涨价了而且真的涨价了,就迫不急待的买了。而对于就是嫌贵不买、而且不买也无所谓的消费者,则给予降价的预期。
这种博弈和投资一样,价格的一涨一跌、一跌一涨,足以让不坚定的消费者放弃原来的决策,进行违背初衷的买卖。成熟的投资者会给标的定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区间,在低位的价格区间等待潜伏,优秀的公司只要进入了一定的区间,买足仓位,待涨。不会再因为标的的价格的上涨下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低位没有买足仓位,然后标的上涨高了,就选择别的标的了,不会后悔。
无论是上涨预期还是下跌预期的博弈,都是没有这么简单。这需要博弈双方充分认识市场,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应对策略。博弈精彩,以合理的价格得到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到了最后不后悔是本事。
以上是我理解的“协和博弈”和“双十一疯狂购物”博弈,读了这些博弈给我带来的启示。无论是商业、投资还是生活,都是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