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曹魏以后,上巳节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单称禊。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有时仍以巳日为上巳节,不固定为三月三日。
所谓水边饮宴,称之为“流杯曲水之饮”。所谓“流杯”,也称“流觞”,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此风在唐尤甚,至宋则渐无闻,今更无人有此雅兴了。
宋时又以这天为北极佑圣真君的诞辰。各地于这天举行迎神赛会。《梦梁录》云:“土庶烧香,分集殿庭。诸宫道宇,俱设醮事,上祈国泰,下保民安。诸军寨及殿司卫奉侍香火者,皆安排社会,结缚台阁,迎列于道,观睹纷纷。”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上巳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佩兰或是杜若。相传周昭王登基二十年的时候,东瓯越族献来两位女子,一个叫延娟,一个叫延娱,皆美丽纤巧,能言善辩,而且会唱会笑。她们走路不留脚印,太阳下没有影子。一次,她们陪昭王游览长江和汉水,不幸全都随昭王落水而死。因此,江汉一带,至今人们还怀念她们,并修祠堂立于江边。十年之后,人们每天都可以看见二位女子伴昭王泛舟江上,嬉戏于水边。到晚春上巳节这天,人们都集中到祠堂前祭祀:有的拿来又甜又新鲜的水果,采来杜兰叶将其包好,沉入水中;有的用五彩线包,还把金属系在上面。这样一来,蛟龙就不会侵害她们的仙体了。由此,这个祠堂被称为“招祗之祠”。
据史书记载,公元353年,即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名流共42人雅集于兰亭,按上巳节传统行修禊之礼。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挥毫泼墨,共有26人写就37首诗,后汇编成集。王羲之趁着酒兴,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就324字序言一篇,这便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位于绍兴城西南13公里处的兰亭,也因此成为享誉中外的书坛圣地。
▎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春秋时上巳节已在流行:祓除畔浴,修禊之事,清洁身体,去除身上的晦气。《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后上巳节渐渐衰微,湖南有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风俗,而傣族泼水节依稀有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
一阙词
▼
刘克庄『忆秦娥·上巳』
修禊节。
晋人风味终然别。
终然别。
当时宾主,
至今清绝。
等闲写就兰亭帖。
岂知留与人闲说。
人闲说。
永和之岁,
暮春之月。
一卷书
文人雅士,
吟诗作对,
行风雅之事,
于惠风和畅之时。
一雅事
上巳,香薰沐浴除病邪。
《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三月三”上巳节作为一个节日,它的渊源要上溯至周朝。在周朝,有在三月上巳日于水滨进行祓禊活动的习俗。“祓”即拔除病气,使之清洁;楔,即修洁净身。古人认为水是至洁之物,祓楔活动可以通过洗濯身体,祛灾禳福。因此,先民春秋两季都要到江河水畔祭祀鬼神,然后再用浸了香草的水洗浴全身。据说,此举可以除病消灾,免受瘟疫的侵害。
这天,古人临水洗浴,获取水炁能量,以祛除不祥。暮春之初,天朗气清,官民人等,聚集水边,撩水于身,使心身顺天,在五运中的木火交接之际,及时汲取水炁,补充和平衡体内,非常有利于一年的健康和智慧以及运气。
ZHONGQICANGPIN
来《中旗收藏》
获取最新、最全面的收藏资讯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