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工作四小时》的作者Tim Ferris在一次访谈中曾说过(原出处不详):
“抑郁是对于过去的执念,焦虑则是对于未来的执念”。 Depression is the obsession with the past, anxiety is the obsession with the future。
抑郁和焦虑是当代社会中最常见的两种消极的精神状态(严重者可致长期的疾病)。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执念之间,是人们普遍对于当下生活的忽视。
在日复一日的空洞乏味中,社交媒体充当了一个”救世主“的角色,用五光十色的文字,图片,视频,以及许诺带来幸福感的消费主义把人们的内心填满。让我们暂时忘掉烦恼,投身到屏幕里面的故事中全然忘我。
从屏幕中醒来的人们,又继续做着和之前一样的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和勉强的人在一起,又或者,什么都不做。
你也对手机上瘾吗?
社会的高速发展,每个人需要应对的责任和压力也在与日俱增,工作,学习, 家人,朋友。而仅有的属于你自己的时间也被这小小的屏幕所占据。
查查邮件,刷一下社交媒体有没有更新,看一下自己”种草“的商品有没有打折。诸如此类。
社交媒体的高粘度性让人难以自控地一遍又一遍地”刷新下一条“,却很难真正感受到快乐。
在精准而又自私的平台算法面前,我们不过是一群想要被榨干多巴胺以换取流量增长的数字。
一组国外的数据,截至2017年,每个人平均每天查看手机50到150次。也就是说:平均每隔10分钟到30分钟,无论你在做什么,你就会忍不住拿起你的手机。
如果仅算每天查看50次,一次5分钟,也就是250分钟。足足4个小时!
你还在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吗?
你能完整读完一篇文章吗?
你有没有发现,在过去几年间,你所能阅读的文章长度在急剧下降,从前能耐心地在手机里读完千字长文,现今几乎变成标题阅读者,不断往下刷不断期待下一个醒目的标题。
哪怕点入一篇文章,也因为太长而失去耐心,或者文不对题而跳出。也许你花了30分钟”刷文章“,却并没有真正地读完一篇完整的文章。
在这种状况下,人的注意力是支离破碎的。
你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和关注力投入到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上面了。
和你吃饭的人一直在看手机?
如果和你聊天或者吃饭的人,一直盯着手机屏幕,你会作何感受?
你说的话好像要穿山越岭才能最终抵达他/她的头脑,然后他/她用一种漫不经心的回答来应对你诚挚的发言。
你大概只会觉得失望,并且不被尊重。
科技让现实关系疏远的一面,我们其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共识。而因为太关注手机而让悲剧发生的故事,也已经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手机只是你的一个工具,不要让它成为掌控你大脑的遥控器。
你在用手机代替对孩子的陪伴吗?
电脑,手机,网络,曾经是有钱一族才能获取的资源。
然而网络信息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手机里面的海量信息, 变成了几乎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取的廉价消费。
危险在于,当你把手机里面五光十色的真假难辨的世界,就这么交到一个孩子手里。
当一个人还没有学会读书和独立思考,他很容易陷入对简单刺激的无止尽追寻,对各种信息带来的观点不加分辨地吸取并内化成他自己的一部分。
美国作家Seth Godin最近发表感概:
”如果一个孩子还不能阅读,我们就该让他这么长时间上网,看电视,打游戏吗?
无聊,做白日梦,读一本好书,在现实世界里建造一些东西,与其他人交往打闹 -- 这些是非常宝贵的技能。而如果你仅仅给小孩子一盘油炸快餐和平板电脑,他们是没有办法获得这些技能的。”
想重建注意力?
稀有而宝贵的注意力,应该给你人生中最想要完成的目标,最重要的人。
重建注意力是可能的,你需要花时间慢慢建立一套新的行为系统:
比如,把刷社交媒体的时间规定为每天1次,在晚上8点到9点晚饭之后的时间;
和家人朋友聚会的时候,手机放在一边;
每天划定一小时为读书时间,即使一开始困难,也要一字一句得读下去,培养耐性和理解力;
每周末出门跑步,让困在室内一周的自己在在自然环境中舒展开来 ... ...
你不是没有选择
我们从来都拥有比想象中更多的选择,只是我们的思维局限了我们的行动。
社交媒体原本是我们为了暂时逃避现实而选择了一个短暂的休憩,却一步一步成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它的确给我们的闲暇时间增添了很多乐趣,甚至麻痹了我们对现实的不满,但它却不能帮我们改变现实。
让人生变得有趣有意义的,是因为我们在参与现实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力量,难道不是这样的么?
你有选择。你可以选择让自己活在现实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