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喜欢西湖,觉得西湖哪个季节都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份由衷的赞美,是爱你没商量的那种笃定。
说到湖,能与西湖相媲美的,当属位于湖南岳阳的洞庭湖,洞庭湖的美不仅表现在不同季节,还有湖水的变化。
西湖以静为美,洞庭湖也有静态的美。
望洞庭
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天的洞庭湖依然翠色宜人,白天,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和绿树,到了晚上,平静的湖面像镜子一样,闪烁着朦胧的光泽,与天空中高悬的秋月相映成趣,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图画。
日暮时分,晚霞在西天绚烂,月亮悄悄升了起来,将皎洁的光芒洒向大地。站在远处,眺望洞庭湖,还能清楚洞庭湖旁的君山,山上茂密的树木郁郁葱葱,苍翠一片,那山,那水,远远看去,不就像那白银盘子上托着一枚青螺嘛!
静态的洞庭湖美得像少女,朦胧的美,清新的美,生机勃勃的美。范仲淹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他先大处着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再细处描摹“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葱葱。而或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好一派浩大、明亮、动静相宜、活泼泼的风光。
洞庭湖与西湖不同的是,除了柔美,洞庭湖还有壮美的一面,这时的洞庭湖俨然成了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显示出豪放的英姿。
孟浩然笔下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的夏日雨水充沛,洞庭湖水暴涨,几乎与河岸持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特别是早晚的时候,湖面烟波浩渺,白茫茫,雾蒙蒙,迷离难辨,似幻似梦,如诗如仙。
晴朗的时候,经洞庭湖的丰厚的蓄积和滋养的山,越发挺拔巍峨。遇到阴雨天水涨起来了,湖面仿佛一下子扩展了一大片,一望无际,浩浩荡荡的湖水,气势磅礴,澎湃动荡,雷霆万钧,浪涌波溅,极为有力两力量,仿佛岳阳城都要被震撼到。
范仲淹也写到了洞庭湖的另一面,“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你瞧,黑云低沉,狂风卷起巨浪,冲上高空,顿时地动山摇,日月无光,你听,风在吼,浪在狞笑,猿在哀嚎。是不是有一种末日临近的感觉。
元稹甚至把洞庭湖的雄壮气派与大海相提并论,“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大浪那惊心动魄的架势,吞天沃日,直奔云霄,胆小之人,恐怕只听声音就吓破了胆,哪里还敢靠近。
洞庭湖,晨昏之景不同,四季之貌各异,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正因为这样,才使众多文人墨客争相观赏和作诗书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