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时读到了卡伦·霍妮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发现里面刻画的人物心理正符合我这个年龄的迷茫和不解,于是就去买了她的另一力作――《自我的挣扎》。断断续续地读了很久,还剩的一小部分是这周看完的。
《自我的挣扎》是选取的个人的视角,不类如今人们很热衷的“群体”这一概念,实际上人们能更深刻的看待内在的自己而非外在的“群体”。如果说“群体”是客观观察出来的,那么“自我”便是百分百的主观抒发,甚至有一部分臆想出来的“自我”的存在。许多人穷其一生去追问“自我”这个命题,他们想知道脱离了环境的影响自己是怎样的,甚至于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这个命题终究无解,就像人永远无法真正意义上用眼睛看见自己那样。霍妮提到:“由于内心压力的作用,一个人可能和自己的真我(真正的自我)永远脱离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会用在怎样通过‘内心的驱使’的力量,将自己打造成完美的形象。”这让我想到,我在思考他人的衡量标准和眼光中用去了太多精力,以至于我在前进的时段感到余力不足,在控制内心这一方面显得过分无能。
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神经症人格”,在书中,霍妮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神经官能症患者和正常人“想”和“感受”的不同。心理学书籍总是从人性阴暗的一面展开,于是你在这本书里就会看到一个正常生活工作的人的内心是怎样在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