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起跑线
起跑线,是当今社会最热门的一个词。一提起它,你脑海中出现的肯定是小学校门口人山人海,到处都是翘首以望急切等着孩子放学,要将孩子送去各类补习班兴趣班学习的家长们的场景。
如果你尚未结婚,或者你的孩子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写的。当然,已有孩子的年轻父母看一看,虽说为时晚了一些,但了解后反思一下,相信还是会挺有收获的。
今天,"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是亿万家长父母的心声!可是要问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是孩子出生前的胎教?还是0岁开始的学前教育?父母们是一脸茫然,不知道!显然,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必须正本溯源,从遗传学中寻找答案。
早在19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就诞生了遗传学。遗传学家通过研究一些名人的家谱,发现天资和能力在家族及近亲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遗传性。
遗传学家为了弄清楚遗传基因对后代的影响,曾专门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家族,一个爱德华兹家族和另一个马克·尤克斯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两个家族200年来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对比。结果发现:
(一)爱德华兹家族
1394人中产生了:100位大学教授,14位大学校长,70位律师,30位法官,60位医生,60位作家,300位牧师、神学家,3位议员,一位副总统。
(二)马克.尤克斯家族
903人中产生了: 310位流氓,130位坐牢13年以上,7位杀人犯,100位酒徒,60位小偷,190位妓女,20名商人,其中有10名是在监狱学会经商的。
遗传基因在后代子孙成长上的作用,一目了然。截然不同的两类基因,导致了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生!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的证明遗传基因与后天环境教育哪一个的影响更大,遗传学家还专门对同卵双胞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然不能是残忍的将一对好好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分离开来研究,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寻找那些,出生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分开在完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胞胎。
研究发现:遗传基因完全一样的同卵双胞胎,其智商相似性高达86%,即使在两个完全不一样环境的家庭独立抚养,长大以后他们的智商相似性依然高达72%。
即使两个同卵双胞胎长大后,职业不同,地位不同,但他们对幸福的感觉却是相似的。
因此遗传学家倡导要善于选择配偶,以利于子孙后代的健康繁衍,由此还诞生了优生学这门学科。
应该说,谈起优生学,国人都是很熟悉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就将优生优育作为了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只生一个孩子,优生优育的宣传是轰轰烈烈,持续了几十年。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人们对优生的理解,似乎都是集中在胎儿形成后的优生,及孩子出生后的优育上。而对促使优生学诞生的最重要的,要善于选择配偶,以利于提升子孙质量的目的,却令人费解的被忽略掉了!
历史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一位著名女舞蹈家给大文豪萧伯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建议:如果让他俩结婚,那将对后代和优生学都是件好事。她着重指出:“将来,生个孩子有你那样的智慧和我这样的外貌,该有多么美妙!”
萧伯纳在回信中却表示不能接受这番好意,他说:“那个孩子如果只有我这样的外貌和你那样的智慧,就槽透了。”
其实这位女舞蹈家的智慧一点也不差,遗传学研究证明,人都会把最优良的基因传给下一代,长得漂亮的人,最优良的基因就是美貌,聪明的人,最优良的基因就是聪明。由此可见,如果萧伯纳与女舞蹈家结合,他们的后代还真可能如女舞蹈家所说的概率要大一些。
遗传学后来还派生出新的分支:行为遗传学。它更是将人每天、每件事上的行为,与遗传基因也联系在了一起。遗传基因和环境一起,成为了塑造品质的最重要的因素。
这些遗传学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人类对遗传基因的认知,人仿佛不过是基因的一个载体,人都是在为基因服务并且接受基因的支配。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名叫迈克尔·艾普特的英国记者,本想批判英国社会存在的阶层固化: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执导拍摄了一部真人秀电视系列纪录片,他选择采访了十四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七岁的小孩子,其中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则是来自上层社会。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直到他们五十六岁,共拍摄了七集。
没想到40多年拍摄下来,却发现结果反而进一步证明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就是一个无法推翻的现实!虽然它残酷得让人几乎无法相信。每一个孩子各自不同的最终归宿,仿佛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确定。 虽然也有极个别例外,但绝大部分人都没能逃出社会等级的既定魔咒。真的是"寒门再难出贵子"!
这部纪录片用活生生的现实,再一次清晰的证实了遗传基因在人生成长中的巨大作用。
这部系列纪录片《人生七年》,荣获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
运用遗传学研究中发现的遗传规律,上朔人类社会中发展的历史,家族遗传基因传承家族辉煌的经典案例,多得数不胜数,俯拾皆是。在中国被誉为"千年名门望族 两浙第一世家"的吴越钱氏家族,更是以家族千年兴旺,人才辈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遗传基因的一个传奇。
从1854年夏天,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开始用34个豌豆株系进行他的遗传学研究开始,进而于1865年,总结出著名的遗传规律,创立遗传学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漫长的一百五十多年。放眼望去,遗传学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其它领域学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准备学的诞生就是这一影响结出的硕果。
今天,当我们从准备学的角度来看遗传基因时,发现遗传基因将一个人许多重要的东西,比如说:身高、容貌、生物钟、健康、智商、情商、性格、特长等等,作为一个人的重要特征的一切都已经提前为我们准备好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是在我们不知道、看不见的情况下提前为我们准备好的,因此我们将其归属为:看不见的准备。
至此我们也就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孩子的起跑线就在:当父亲的精子进入母亲的卵子,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这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遗传基因与准备
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理念中,理念本身没有错,但一般人犯了以下三个错误:
一是没有搞清楚起跑线在哪里?
二是总以为人生跑是短跑,一起跑就必须冲在前面,所以才强调一开始就要赢,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三是以为起跑时大家都一样。
以上这三个错误的核心,最主要就是缺乏遗传学知识,不了解遗传基因的作用。
遗传基因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后代在人生竞赛中做好了"看不见的准备"。
其实当父亲的精子进入母亲的卵子结合产生受精卵时,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遗传基因,就基本上已经确定了。孩子的容貌、身材、性格、智力、特长、生物钟、健康甚至寿命等等,都会有了一个大至的范围。
因此作为父母,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胎教,不是0~6岁的学前教育,也不是进入小学中学后的补习班兴趣班,而是在没有孩子之前,为未来的孩子找到一个优秀的遗传基因,为孩子做好最原始最基础的"看不见的准备"!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一个生命的诞生,实际上就是基因的又一次传承,人本质上是基因传承的一个载体。因此人生的竞争,绝不是表面上单个独立个体间的竞赛,而是一个个不知传承多少万年的基因的载体在跑接力比赛!
孩子小时,一个个都天真可爱,让父母误以为孩子的起点都一样,只要好好培养,自已的孩子也一定会跟别人的孩子一样优秀。但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理念是错误的。
这就好比看跑步比赛时一样,看见运动员一个个都肌肉发达,如果转播主持人不介绍各位运动员原来的成绩,不看运动员所在的赛道(因为由运动员原来的成绩确定赛道),你怎么会看得出比赛时谁会赢,你会想大家都差不多吧。但是起跑的枪声一响,之间的差距立马就会显观出来了!
这就是因为,看似一样肌肉的背后,每一位运动员身上所传承的基因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训练与积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成绩也会不一样。
孩子的成长也是这个道理。随着孩子的成长,基因积累的优势会逐渐的显露出来。由于每个孩子身上所继承的基因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由同一个老师教,孩子之间的成绩与进步都会不一样。这就是"你看xxx,成绩这么好!你看你!"的由来。所以孩子成绩好不好,绝大部分责任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自已身上,要怪只能怪父母自己!
人最喜欢说 “如果……如果……”,但可惜的是人生没有如果。选错了人生的另一半,孩子一旦有了,孩子的成长几乎就已经成了定局。从概率上来说,不要指望会有什么奇迹发生,近两百年前的遗传学研究就早已证明的规律,没有必要去挑战,它也不可能在你孩子身上失灵。
遗传基因的作用和影响应该还是最基本、最全面、最核心、最重要的!
父母的遗传基因不仅能为孩子提供别人所无法共享的"看不见的准备",而且父母一生积累的所有宝贵的资源和能力,也会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遗传基因与准备,二者就犹如母与子。拥有优良的遗传基因,才可能得到优良的"看不见的准备"。如果不重视遗传基因的质量,孩子万一继承了不好的基因,比如说智商有问题,性格有缺陷,健康有隐患等等,就会使孩子包括子孙,都要一起来承担你的疏忽带来的恶果,遭受数不清的不幸和苦难,你自已一生的幸福也将化作泡影。这一点绝对没有任何夸大的成份!
一个人在没有对遗传学知识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结婚生子,就如同没做任何准备就去做一件重要的事,或在不了解河流任何信息的情况下就一个猛子跳下去一样,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孩子生下来后不管怎么弹精竭虑、精心呵护,孩子的未来也只能局限在由父母遗传基因框定的范围内,除非在遗传过程中,基因发生了重大的突变,任何人都无法例外。
所以多年前,人们常有"婚姻大事"的说法,来表示婚姻很重要,必须慎重。但近些年来,这一说法已渐渐听不到了,它折射出的是人们对遗传学知识的无知,以及对遗传基因重要性的莫视。而由此而带来的后果,却是自已的难以承受之重!
由于"看不见的准备"中,还包括有"积累和有意识的为大概率事件做准备"的内容,所以我们还不能说"看不见的准备"完全就是遗传基因,决定孩子未来的还有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但已有的准备学研究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看不见的准备"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许多年轻人,一般都是有孩子后去医院妇产科检查时才知道,人的基因中带有那么多可怕的遗传疾病,都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早点学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源头上防止或减少孩子身上遗传疾病的发生。有人甚至质问医院,为何做婚检时没有这些内容?
因此,与其千辛万苦的在有了孩子后,这里家教那里补习,花钱给孩子治这病治那病,不如在恋爱阶段多花时间多花精力找到一个能给自己下一代带来优良基因的对象。这才是在恋爱过程中最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一件能使自己今后大大省心,家族平安的一件大事。
无数的父母总是在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其实从根源上讲,孩子的千错万错,基本上都是基因惹的祸!有可能是父母双方自己都不行,也有可能是父母中有一方找错了对象,这才是造成如此后果的主要原因。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如果因为这个错误,引入了影响子孙后代的不良基因,这才是最灾难性的。而且最最灾难的是:不良基因一旦引入,永远难以消除!
看到这里,大家可以想一想,做到了"千年名门望族 "的吴越钱氏家族该有多么的不容易!如果没有严谨优良的家教、家训、家风的一代代传承,子孙中没有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拥有优秀遗传基因的后代做配偶,钱氏家族要想持续千年,经历这么多朝代的更迭,战争的摧残,仍保持代代都有顶级人才辈出,不曾间断,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可惜,"要注重遗传基因的选择",这一如此朴素、简单、有效的建议,在今天仍然很难有人听得进去。而且最具讽刺意义的是,许多人却要用自己的一生及子子孙孙的幸福,来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一直以来,对准备研究和教育的忽视,已给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造成了很大的制约,我们需要从根上去解决这个问题。
出路在哪里?毫无疑问,只能是培养和提升准备素质。
而准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能通过准备教育来实现。
虽然人类从来都是对准备的作用极为关注,人类传承下来的无数精神遗产中,如: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凡事要从长计议,……等等,就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准备的智慧和哲理。
但是,客观的讲,当下存在的许多问题,又都与人类社会对准备研究的滞后,对准备的规律不了解,准备的方法不丰富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早一些加强准备的基础研究,探索出不同领域、不同类形、不同性质准备后的共同规律,研究出适应所有不同准备的准备方法,那我们现在苦恼的很多问题也许就会减少许多。
今天,我们从"孩子的起跑线",谈到了遗传学,谈到了遗传基因;再从遗传基因,谈到了"看不见的准备";为此连同上一篇《看不见的准备(一)》的内容,我们已完成了对准备学中重要的新概念:"看不见的准备"的全部介绍。
一个人成长的因素中,遗传基因是重要的,但成长仍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培育,否则就不会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了。在下一篇中,将继续介绍准备学中的又一重要内容:能力打造法则。欢迎你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