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9心怀热爱,每一天都精彩//罗耀晟(阿信)

心怀热爱,每一天都精彩//罗耀晟(阿信)


前几天,我们明德中医村的几位学友在作家罗福初、黄学隆的带领下游览了龙岩永定金沙镇的高源山、卓坑村的土地庙、下金村张继荣红色收藏馆、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的荷花园、金砂圩。


高源山


高源山位于永定区金砂乡秀山村的东南部,海拔800米,离永定城16公里。


车爬上高源山只有一个车道,直上直下,路窄道滑,我是硬撑着把车开到崇圣寺。车上的同学闻到车轮烧焦的味道,看我专注开车的神色,大家都安静地注视着车向。


到了崇圣寺,进入一块小盆地,周围树木又高又壮又青翠,空气清新,知了“知了——知了”把高源山叫静了。大家一下子活跃起来,七嘴八舌。


“高源山真陡、真险!”


“原始森林,太难得了!”


“这里是夏天避暑的好地方!”


“这里是康养的好地方!”


“这里建一个中医村多好啊!”


黄老师开车开到靠近崇圣寺一段路就不敢开了,他和他的父亲和我的同学小郭走路上山。黄学隆老师跟我打电话:“还有一段路,我不敢开了,我们走路上去”。黄老师见到我:“阿信真厉害,竟然开上山!”我说我是咬着牙爬上来的。


崇圣寺建于南宋年间,位于高源山之巅东边一块十余亩的小盆地。


罗福初老师声情并茂地为我们做讲解:


崇圣寺有着丰富的佛教人文景观,声名远扬,民间盛传“九寺十三庵,唔当高源山”之赞誉。清朝雍正年间,著名武僧妙空和尚云游于此,他热爱高源山的好山好水,他不仅弘扬佛法,还酷爱武术。他在寺前开辟了两个练武场,教众僧习武强身。从乾隆至光绪的100多年里,崇圣寺在众多方丈的管理下,不仅香火旺盛,习武之风亦盛,吸引众多人前来拜师学艺。仙师的武进士、南澳总兵马兰桂,就曾经在崇圣寺拜师学艺。


不仅有道高僧来到高源山,一批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共产党人也接踵而来,来到高源山。


1928年6月30日,张鼎丞、邓子恢领导了永定暴动,同时在金砂成立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红军营,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任党代表,溪南13个乡(村)相继成立苏维埃政权和赤卫队,保卫土地革命果实,并立即着手土改分田。


共产党人在高源山孕育,在高源山积蓄,在高源山出击。


1928年7月,张鼎丞、邓子恢便在高源山脚下的卓坑村土地庙,召集了有经验又熟悉土地情况的老农民代表10多人参加座谈会。座谈会提出了七个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核心问题,确定分田的政策和办法:(一)所有土地都应拿出来分配,只有中农自耕土地多一点不动;(二)土地按人口平分,地主、富农、贫农、中农一样分;(三)分田以乡为单位分配;(四)分田的界线,应按照各乡农民原来耕种的土地,归各乡农民分配,在外乡的耕地归外乡去分配;(五)按各乡原耕土地抽多补少,不要打乱平分;(六)山林归各乡各村公有;(七)水利灌溉按照旧例,水随田走,不公平者,个别调整。归结起来就是“抽多补少”。1930年6月在南阳会议上又增加“抽肥补瘦”一条,使土改政策更加完善。


热爱土地的大众,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这源于共产党人对民众无限的热爱。


1929年,永定县的苏维埃政府在崇圣寺建立兵工厂,一直坚持到三年游击战争结束。1931年党组织在高源山崇圣寺建立地下交通站,为秘密护送党中央领导人和大量物资作出贡献。1938年,崇圣寺被国民党军焚烧夷为平地。


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为了热爱,新中国,为了大众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了纪念,为了感恩,1992年,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和群众修建恢复了崇圣寺。


下金村红色收藏馆


厚德载物。高源山成了一种文化,成了一种力量,成了一种信仰。这种文化,这种力量,这种信仰,凝聚在崇圣寺,让崇圣寺形成强大的力场,让善良的人更有力量,让迷途的羔羊走上正道。


20多年前,高源山附近的下金村张继荣迷上赌博,债台高筑,到他家讨债的人接二连三,一天,他像一只迷途的羔羊迷迷糊糊走上高源山,他跌跌撞撞闯进了崇圣寺大殿,不知不觉睡了,梦中,有一个声音慈祥诚挚的声音环绕着他:“回头是岸!回头是岸!”一个金光闪闪的红五星照着他,那是一颗金光闪闪的红五星!他猛地醒来,走出大殿,殿前的空地上,竟然有一个红五星!从此,他走上“寻红”之路。


如今张继荣先生家的红色藏品已经超过了1000件!


我们在红色收藏馆流连驻足,我们被每一件藏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啧啧赞叹,我们不停拍照。我们沉浸在红色的热爱里。


金砂圩


心怀热爱,处处是精彩。告别下金村红色收藏馆,路过金砂圩,黄学隆老师和“兄弟似”的父亲买菜,我们观赏农家竹器,问商品价钱,买糯米糕,吃仙草蜜……


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前的荷花园


离开金砂圩,路过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只见荷花在烈日下婀娜起舞,它们是那样的妩媚,那样的舒展,幽幽的荷香紧紧地拽住我的魂魄,这夏日的精灵让人眷恋……


作家罗福初家


到了罗屋罗福初家,我们好像到了自己家,他家有一个小院,种着应季的蔬菜。我就是因为这个小院认识了他。


今年5月5日放假,我独自开车在永定瞎逛,看到村牌“罗屋”,就猜想:这村也许住着罗氏宗亲,再走几米,见绿油油的稻田中有一廊桥,我便把车停在一个农家小院门口,我下车,见小院里蔬菜绿油油喜气洋洋,我便驻足探头观望,被正在院里石桌泡茶的罗福初看到了,他邀请我喝茶,因为“罗屋”,因为“有蔬菜的小院”,我兴奋地接受邀请,我因此认识宗亲罗福初大哥。从此,我在龙岩永定有了亲人。


罗福初,笔名闽山碧,永定区金砂乡人。福建作家协会会员,闽西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金砂之光——丹心铁血写春秋》、《金砂之光——丹心铁血写春秋》修订版、《土楼春秋——悠悠青史话永定》、《客家骄子》、《地灵人杰竞风流》、《赤竹风云录》、《(金砂半铺里豫章郡)罗氏族谱》等书,还参与编写《永定客家礼俗》一书。其中《金砂之光——丹心铁血写春秋》一书被国家图书馆收藏;《金砂之光》《土楼春秋》被《中国评论》杂志评为“两岸共同品牌”。


我和罗福初大哥有个共同点,就是热爱乡土文化。我们认识时间很短,但是,我们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彼此鼓励。


在罗家的厨房里,黄老师做闽西菜,我做闽南菜,其他学友打下手,很快就做了一桌闽西、闽南合璧的美食,主人特地找出自己珍藏的老酒给我喝,他身体受限,不能喝酒,但是,为了表示诚意和欢喜,还是特意喝了一杯。


三毛说:“我觉得,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少了那份痴心和热爱,终是难以成就的。”


因为热爱,众高人、共产党人和秀山村人接力守护好了高源山的一草一木,在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克服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因为热爱,作家罗福初在晚年写了八本乡土文化的书籍;因为热爱,作家黄学隆带他父亲到明德中医村理疗、到金砂镇赶圩;因为热爱,张继荣先生成为红色收藏家;因为热爱,我们一群天南地北的人有缘聚集在明德中医村,有机会一起在假日游览永定各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