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我们十几个青年教师齐聚校小会议室,开展了一次青年教师经验培训会。本以为是一次穿着“花衣裳”的批评会,毕竟,平时在教学管理方面总会出现一些小差错,因此,心里无比忐忑,还专门就教学管理中的困惑打了草稿。可是,惊喜总在意料之外。没有批评,没有教条,相反的,全都是干货。不知道其他几个青年教师有没有同感,反正我是有些热血沸腾的。
为了搞好这次培训会,高老师竟然亲自去各个班级,在学生中间做了调查。这个动作是出乎意料的,也让我多了几份惭愧。出乎意料是因为本以为这样的培训,对高老师这位“江湖老手”,就是小Case,根本无须准备。可是,她不仅准备了,还准备的很充分。再看看自己那单薄的一页打印纸,惭愧之至。
对于我们的问题,高老师妙语连珠式的解答令人鼓舞。当我问到敢不敢模仿李镇西老师让不听课的后进生上课抄写名篇的方法时,高老师告诉我:“为什么不呢?大敢去做”;当房老师问到“学生家长对生物这门课不重视,怎么办”?高老师说:“课堂就是你的阵地,一定要守住,用你的权威,用你的个人魅力”;当赵老师问道:“上课时,后进生想回答问题,但是表达能力有限,害怕耽搁课堂进度,怎么办?”高老师说:“第一次他可能慢,但是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验和喜悦,相信他会一次比一次好”… …一个个问题,一遍遍解答,解开了我们的心结,也激发了我们探索的勇气。
谢老师的一些“小妙招”和经验则使人跃跃欲试。比如金姣老师困惑于自己班里的一个不服管的一个学生,谢老师提出要分场合处理,在公共场合冷处理,在私下及时沟通,还举了自己曾遇到过的一个类似问题学生的例子,分析了这类学生出现问题的本质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建议老师处理这类问题要寻找问题产生的心理根源。同时,还提出可以利用一些“发泄本”、“进步本”、“对话本”等小工具,和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他“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没有让学生思考过的问题坚决不讲,提不出来实质性的问题坚决不讲”的许多观点也令人醍醐灌顶。
当然,为帮助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两位老师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高老师的成长“三部曲”尤为有趣:教师要有“一桶活水”,多方面学习;教育教学是一个过程不是目的,教育的对象是人,可以偶尔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那也是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学会思考;亚里士多德用时间告诉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哲学家,那就是坚持。其中对如何对待当代教育体制的解读,一语中的,她说:“现在的教育体制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的态度是认清之后去积极的应对,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直到有实力去改变”。
还有谢老师的谆谆教导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建议我们青年教师一定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对知识体系有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认识,才能真正的实现高效课堂;二是要把实践和思考相结合,所谓“教无定法”,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他指出,青年教师的一大问题就是自身认知和学生认知的脱节,了解学情就是在二者之间搭建桥梁;三是上课的过程中要做到“看脸不看书”,教师过多的关注书本,便失去了了解学生的机会,看学生听课中的表情变化,则可以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回忆着这些自谦为“老”师们温润的话语,脑子里突然蹦出一句话:这些“老”师一点也不“老”!在他们的身上,没有固步自封,更没有因循守旧,相反地,和我们相比,他们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留在他们身上的,是经时光雕刻的沉稳和睿智。最后,我想说:有你们真好,感谢你们。